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①,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②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①程试:按规定的程式考试。后多指科举铨叙考试。②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舟行往来,屡辱见过:探访
B.先之启事,及门而贽:拿着礼物求见
C.然其为功,亦不也易:轻视
D.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徘徊:迟疑不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贪禄仕养亲/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B.惟恐不悦时人/得复见将军此(《鸿门宴》)
C.学成身辱/蟹六跪二螯(《劝学》)
D.在《易》《困》曰/因人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3分) 
(3)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4分) 
【小题4】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0 05:0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B.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C.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D.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鲁原名尹洙,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帅鲁。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既有才能,又有“忠义之节”。
B.师鲁为官许多年,可是仕途坎坷,曾因为范仲淹的事仗义执言而被贬官。尽管如此,他却能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C.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并且提出了很多军事备战主张,但都未能执行。
D.师鲁生病,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同类题2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京师,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芙蕖芰荷之的历1,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静,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先后,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1的历,读dílì,意为艳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A. 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图:图谋
B. 辟其后以为射宾之 圃:苗圃
C. 吾以画舫之舟    泛:漂浮,漂行
D. 吾于是有力焉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子春以其职事京师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
B. 岂独吾三人者哉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C. 为吾书其大概焉 若是,孰能御之
D. 东南六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    烽火扬州
【小题3】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具体描绘东园景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多视角地进行描绘,有详有略,给人一种参差错落之感。
B. 作者在记中提出了地方官应使“上下给足”,百姓“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再修建园林,“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的观点,同其在《醉翁亭记》等文中“与民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
C. 侍御史许子春认为,他和施正臣、马仲涂三人总有都离开真州的时候,为了不让后人忘了他们营建东园的功绩,特请作者写了这篇记。
D. 作者没有去过真州,只是根据一张东园示意图来写,他以许子春请他作记的口吻,根据图表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但写到了图中所画之景,还写到了图中未画之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节选自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卫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B.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C.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D.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儿童。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即为此意。
B.文辞既可指言词动听的辞令,亦可指由词句连级而成的文章。木文指的是后者之意。
C.近体即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含律诗和绝句,训究格律,是唐及以后的1要诗体。
D.举子指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人心灵最初时本真状态的童心丧失的原因之一大概在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耳闻日睹获得的见闻和道理不断增多并主宰了人的内心。
B.古代的圣人无论读书不读书,都不会使童心丧失。他们多读书就是以此保护童心的,这和现代的读书人因为多读|影蔽了童心是不一样的。
C.如果一个人不是内在地具有美好的品德,也不是因为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那么从他嘴里始终不可能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话。
D.出自童心的文章,是大下最好的文章。从先秦到六朝再到唐代、明代,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好文章,不一定读诗必古选、学文必先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宋濂《王冕传》)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B.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C.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D.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痴如此,不听其所为 曷:为什么
B.夜出,坐佛膝上   潜:暗中
C.恬若不见  恬若: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D.声非加也 疾:敏捷
【小题3】对于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冕勤奋苦读。王冕放牛时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还在僧寺里点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
B.王冕受到他人赏识。安阳韩性听闻王冕后认为他与众不同,收他为弟子。韩性去世以后,王冕对待门客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王冕有傲岸的个性。他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感叹道:“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 于是放弃了求取功名。
D.荀子在上面段落中运用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可以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小题4】翻译文言文
(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