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说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子之,三叩其弦御:指弹奏
B.使攻者制之其制中:符合
C.可以宣气养德,情和志道:说出
D.自而欲求多褊:狭隘、狭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是琴弦韧疏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B.斫成之,饰以出之敛赀财送其行
C.劲能弗挠也臣欲奉诏奔驰 刘病日笃
D.一物众理备焉其隙也,则施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弹琴动作的要诀来比喻人的信用、智慧、仁义和信用等品德,以制琴、弹曲的规定和要求,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
B.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砭时弊,借琴的制作不当导致琴不中用,批判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不当的社会现象。
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结尾戴仲鹖的回答“物而众理备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内在的义理。
D.“说”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事理,本文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整紧密,层次清晰,句子整散结合,节奏鲜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始 桐 之生邃谷据盘 石 风 雨之 所 化 云 烟之 所 蒸 蟠 纡 纶 囷 璀 璨 岪 郁 文 炳 彪 凤 质 参 金 玉不为不良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2)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13 11: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 走到尽头
B.染溪    沿着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边际 边缘处
D.攒蹙累积,莫得隐  逃离  躲藏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隙也,则施施而行  皆出于此乎
B.箕踞遨  吾尝终日思矣
C.不知日入 凌万顷茫然
D.到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所以游奇山异水是借以忘忧。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快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达到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的境界。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在文末用自己的独特感受进一步突出了赞美西山独特之美的创作意图。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者 遗 民 既 遭 残 贼 人 思 自 奋 大 王 诚 能 命 将 出 师 使 如 逖 者 统 之 以 复 中 原 郡 国 豪 杰 必 有 望 风 响 应 者 矣
(节选自《祖逖北伐》有改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万柳堂记

刘大櫆

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②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注释)①飞梁:高的桥梁,②朘:剥削。

【小题1】对第①段“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蠢念头。
B.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欲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
C.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想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
D.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念头。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③段中作者列述“一至”、“再至”、“三至”万柳堂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末“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句的用意是_____。
【小题5】本文是一篇游记,有人评价其“题虽言堂,而意在堂外”,对此,你认同吗?请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角度试作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渐身野服。衣:穿。
B.大驱名马茶而归。市:买
C.鸿渐游江介,通狎流胜:超过
D.穷日尽夜,成风俗。大概、几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铲平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①无物以相之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 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 ③与④也不相同
3.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作者认为要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
4.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就:就职
D.欲以遨禄:俸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