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闻世谓诗人少而多穷达:通达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十余年凡:共
C.世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徒:仅仅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次:编次,编纂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分别能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是(3分)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③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④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⑥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B.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将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能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C.欧阳修认为,梅圣俞一直不得志,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穷而后工”,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但他到老也不得志,是非常可惜的。
D.题目中的“诗集”是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欧阳修酷爱梅圣俞的诗作,所以就替这本诗集作序并把它保存起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4 03:4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监郡者不合,得移官例:照例
B.启北,则马鞍山如在檐际牖:窗户
C.天下之乐,无以于此矣易:改变
D.三载,已倦游甫:刚刚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监郡者不合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
B.去县治二里若属皆且为
C.皆舍目前之近今其智反不能及
D.非独两家世契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堂外有园,园外清水绿畴,风景如画;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春意自来,故名此堂为“容春堂”。
B.在第二段中,作者引了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惟独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第三段引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作者说“渊明可以语此矣”,因为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离开官场、享受春光的人。
D.第四段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4分)
(2)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3分)
(3)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改变,除去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砚

余屡过端溪,必登砚岩,论之详矣。石品不一,大概有三:曰岩石,曰坑石,曰黄步石。岩,上也;坑,次也;黄步,其下也。凡此皆三品之佳者论之耳,若其不佳,等为弃物,不足论也。黄步粗而有纹,善耗墨,亦善败笔,正可作良砥,非文房中所宝。坑石有二:南坑、新坑。南坑石眼靑暗,新坑石眼中有朱点而亦暗,然皆体硬,叩之铿然,虽细润,久则不宜于墨。忽得一至润良材,乃复大奇,虽岩砚无以远过。岩石有三:上岩、中岩、下岩。高在山之胸乳间曰上岩,深入至与平地等曰中岩,深入至水府曰下岩。上岩石理燥渴;中岩温润宜人,岁久亦滑墨;至于下岩,则奇绝一世,石理如玉,望之似蕴德君子,循之则溜滑滋润,欲识其真,要不可言传也。若夫山心石根,韬藏深润,其大如斗,中有子石,宜笔宜墨,百年不枯,盖世之宝在是。三岩者,虽有三窍,而中则相通,其实以高下定石之等耳。人之深入也,自窍日迭木为小级道,委蛇曲折,入于黄泉。以数百人高下排比,以大竹筒传水,以干其洞。然后续膏烛幽,而施锥凿。其得之也,可以为难矣,是宜宝之。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世之宝在是。(____________)(2)以数百人高下排,以大竹筒传水(_______)
【小题2】决定岩石品质等级的根本因素是
A.石理B.出产位置C.石体D.宜笔宜墨
【小题3】联系全文,概括说明世人以为下岩“是宜宝之”的原因
【小题4】简要介绍本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 胜:尽 西伯拘而演《周易》  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 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   诚:确实 垢弥甚耳    弥:满
【小题2】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