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
③浃和:和睦。④燕:通“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实现
C.以为当得躬大府诣:见
D.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C.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书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王阁及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小题4】把上文中划线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4分)
(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3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30 02:1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节选自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卫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B.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C.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D.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儿童。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即为此意。
B.文辞既可指言词动听的辞令,亦可指由词句连级而成的文章。木文指的是后者之意。
C.近体即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含律诗和绝句,训究格律,是唐及以后的1要诗体。
D.举子指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人心灵最初时本真状态的童心丧失的原因之一大概在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耳闻日睹获得的见闻和道理不断增多并主宰了人的内心。
B.古代的圣人无论读书不读书,都不会使童心丧失。他们多读书就是以此保护童心的,这和现代的读书人因为多读|影蔽了童心是不一样的。
C.如果一个人不是内在地具有美好的品德,也不是因为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那么从他嘴里始终不可能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话。
D.出自童心的文章,是大下最好的文章。从先秦到六朝再到唐代、明代,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好文章,不一定读诗必古选、学文必先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以下问题(6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选自《归去来兮辞》)
【题文1】对下列句中“以”字用法解说正确的选项是(   )(2分)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题文2】与“复驾言兮焉求”不属于同一文言句式的一项是(   )(2分)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奉晨昏于万里
C.彼且奚适也
D.之二虫又何知
【题文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小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篇》)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3分)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小题1】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小题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4】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坐其 次:旁边。
B.言一室之内   悟:面对面。
C.终于尽 期:希望。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管弦之盛   趣舍万殊B.不能喻之怀   亦将有感斯文
C.引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之兴怀D.及其所既倦   后览者
【小题3】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和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B.文中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
C.文章后一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表现的是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D.文章中,作者生发出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总体表现了一种感伤情绪。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题3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③袒裼,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视
B.邓艾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C.夫然后有以大利大患支:应付
D.使之而堕其中狎:轻视,忽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惟义可怒士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怒不尽有余勇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知理后可以举兵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D.吾所长,吾出而用之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予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4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3分):Z*xx*k.Com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