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
③浃和:和睦。④燕:通“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实现
C.以为当得躬大府诣:见
D.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C.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书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王阁及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小题4】把上文中划线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4分)
(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3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30 02:1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雪堂: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B.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流而上。
C.而乐之    顾:回头看。
D.今者暮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所遇    复游赤壁之下
B.倚歌和之 归谋诸妇
C.舞幽壑潜蛟    我有斗酒,藏久矣
D.待子不时之需  不敢兴兵拒大王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乙文为作者再游赤壁时所写,相对前次所见之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D.甲文限于舟中,着重写水;乙文观于岸上,着重写山。甲文写的是初秋之色,乙文写的是初冬之景。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田横墓文   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注】①田横: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是我国古代著名义士。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汉高祖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②夫子:指田横。③阙里:孔丘少时所居之地,此处借指孔子门下。④遑遑:匆忙不安之状,此指孔子之道不行于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吊:安慰
B.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称王
C.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蛰:本指冬眠,此处比喻国民沉默
D.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丐:请求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都属于作者孙文对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的一项是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③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④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⑤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⑥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选项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慕名前往,绕道去拜访了田横之墓,为之写了祭文,表达了自己的“旷百世而相感”的情感。
B.在《祭田横墓文》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田横等忠勇之士的敬仰和悼念,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
C.孙文在序言中回顾了死事的惨烈,肯定了起义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国人给予勉励,全文情感悲壮。
D.孙文引用史载田横事与黄花岗起义作对比,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
【小题4】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3分)
②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3分)
③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小题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小题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小题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破灭,非不利兵:兵器,武器
B.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却:使……退却
D.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一向,过去
【小题2】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赂者赂者丧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B.赵尝五战秦其势弱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惜其用武不终也
D.破灭道也封天下谋臣
【小题3】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