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输之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实出于官市:购买
D.又无可为,乃扬言曰毁:指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4分)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3分)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3分)
【小题4】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0 11:5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员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而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在虚空里就发出了大声。就因为风惜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形状而产生了。土石屃矗大坚实,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就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友鬖髿③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大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因为松这种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缠绕,叶子纤细而修长,奇特而葱茏,舒展而茂盛,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滞塞不激荡,流顺通畅,具有自然的和谐之声;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相往采。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松而不能离弃它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日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我是四处寄居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些作为松风阁记。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注)①屃赑(xìbì):爬行动物觿(xī)龟的别名。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眉矗的形状,取它力大能负重的意思。②巃嵸(lóng sǒng):聚集貌。③鬖髿:(sān suō)蓬松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潇洒而扶疏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不激雍: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其心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去:距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物待滋而无物相之
B.附于物有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C.非雷之怒号合一契
D.故风之过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石夙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土石员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土石质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土石质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人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4分) 
译文: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译文: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4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相会和别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 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
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
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
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 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
思想。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2)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4分)
(3)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zī

【小题1】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2】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4】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结合全文,你认为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5】本文与高中课本 (朝代)龚自珍的《 》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盘旋:盘桓、逗留
B.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致:得到
C.奔走于形势之途  形势:局面、状况
D.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壮:称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愿甘于隐居、淡泊自处的一组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
③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⑤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⑥盘之阻,谁争子所
A.①⑤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