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念吾弟然不苟介:耿直B.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坐:因为
C.谏而不听,遂其人薄:接近D.有愉色者必有容婉:和顺
【小题2】【小题3】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颇远大相期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B.往时我督弟甚严句读不知
C.欲归弟畅言不足外人道也
D.岂无乐爱耶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4】【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小题6】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3 07:4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货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教月,复晤子,诵予《集俞园》诗“霜后关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予凄然为通其全什,察其审听哀回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则其心不灵。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为人诵乎?故曰:伸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势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呼!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出而为诗文 自出:自己创作。
B.之修龄先生所言    质:质问。
C.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为人诵乎   :况且,何况。
D.而非惟不暇 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秦攻取之外
B.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 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C.以其耳听命于人口   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
D.凡得之难,守之坚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唐伸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作者眼中,“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小题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谈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讯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池,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麟凤,鸟兽焉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其德济:成全
C.虽辅以仁义稍:逐渐
D.身而国蹙夷:平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下相率朝之爱其子,择师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智胜而已矣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此五谷伐病者也仆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2)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明 察
明冯梦龙
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贤奸,有不灼然乎?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单县有田作,其妇饷之。食毕,死。翁姑曰:“妇意也。”陈于官。不胜箠楚,遂诬服。自是天久不雨。许进时官山东,曰:“狱其有冤乎?”乃亲历其地,出狱囚遍审之。至饷妇,乃曰:“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焉有自饷于田而鸩之者哉?”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妇曰:“鱼汤米饭,自荆林,无他异也。”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苏人出商于外,其妻蓄鸡数只,以待其归。数年方返,杀鸡食之,夫即死。邻人疑有外奸,首之太守姚公。之,无他故。意其鸡有毒,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果杀二人,狱遂白。盖鸡食蜈蚣百虫,久则蓄毒。
张昺以进士知铅山县。有卖薪者,性嗜鳝。一日自市归,饥甚,妻烹鳝以进,恣之,腹痛而死。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械系逾年,公始至,阅其牍,疑中鳝毒。召渔者捕鳝得数百斤,悉置水瓮中,有昂头出水二三寸者,数之得七。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因出死囚与食,才下咽,便称腹痛,俄仆地死。妇冤遂白。
  《神政记》载此事,谓公受神教而然,说颇诞。察狱者自宜留心,何待取决于冥冥哉!
——《智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人之忠贤奸,有不灼然乎倭:奸诈、奸邪
B.鱼汤米饭,自荆林度:经过、路过
C.之,无他故鞫:审问、审讯

20080801

D.阅其,疑中鳝毒牍:医药书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明察”之方法的一组是(  )
① 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   ② 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
③ 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 ④ 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⑤ 察狱者自宜留心 ⑥ 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时单县有农夫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送食物给他吃,吃完后农夫就死了。妇人的公婆于是告到官府。妇人屈打成招,被处决后,上天很久没有下雨。
B.有个苏州人出外经商,数年后才回家,妻子杀了老母鸡煮给他吃,这苏州人竟立即死亡。于是公婆向太守告发儿媳妇。姚公审查之后,才使冤狱昭雪。
C.张昺任职铅山县时,曾有个卖木柴的人,喜爱吃鳝鱼,大吃鳝鱼后腹痛而死;保长说是卖柴人的妻子毒死丈夫。张昺受神仙指引很快破了案。
D.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之中,当然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或奸邪,是贤能或愚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4分)
(2)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3分)
(3)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D.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同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B.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之比较结束全文。
D.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