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爱:爱惜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不怒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C.非子房谁全之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而忧其度量不足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3分)  
(2)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2:2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陆明府入都序
袁枚
余不宰江宁久矣。后之宰是者,皆才出余上,皆交好。而心之所尤折者,为兰村陆君。君喜余古文,常曰:“他日得子文序我,可乎?”余雅欲序君,而苦于不得当以报,乃诺而俟焉。今年十月,君以捕亡事受天子知,将召对,有高爵之迁。兹事非君所甚矜喜,而忽大恩压己,转顼顼不快。邦之人亦若有恤然者。余为序而释之曰:
羿之弯弓也,惟巴蛇、九日,始足尽其彀耳;乃偶中燕雀而名因之大彰,羿之心非所冀也。然天下事固有感在此而应在彼者,岂独射然乎?或智人也,而以愚获愆;或惠人也,而以猛立功。徒观其迹,未有不适适然疑者。不知不而错综之,不足以彰造物报施之巧。
君善谳决,大府有疑难事必委君决。君所至皆仁自持,或罪至虔刘而一旦释宁其家者累累然,此皆宜受天子知者也,亦天子知之必嘉子者也。顾名不上闻,虽尧、舜无由知。而平素暗然之勤劳,天必欲光明之为循吏劝,则不得不借一二事以达九乾而垂清问,且以见圣天子留心人才,小善不遗至于如此。凡为臣子而不以积诚勤事求知,妄挟他途干进者,皆惑也。
且夫学之与仕,有二理乎?曰:无有也。《书》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是也。生之与杀,有二理乎?曰:无有也。孔子称“惟仁人能好人,能恶人”是也。陆君口不离先王之言,常为文俗吏所揶揄,一旦玺书征召,儒者荣之。然其为政暖暖姝姝,一以生人为事者也,乃偏以戮人见知。君之才虽显,而君之心将隐矣。
予窃托于君子表微之义,书其故晓邦之人,而因以慰君之行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交错,杂乱。②虔刘:杀戮。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偶中燕雀而名因之大彰,羿之心非所冀也。
(2)予窃托于君子表微之义,书其故晓邦之人,而因以慰君之行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扁,轮者也   斫:雕斫
B.余因而之 实:证实
C.而临事忽焉之   丧:亡失
D.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累之 时翘首遐观
B.乃见所欲画者   尔无忘乃父之志
C.竹始生,一寸之萌耳 二虫又何知
D.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足相蹑于其门
【小题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小题2】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小题3】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
【小题5】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C.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迅速,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超常的神力,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健,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