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1 10: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其役  董:通“懂”,懂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行北陆藏冰 归求救国之策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被逮
C.吾凌室侯 秦人积威之所劫
D.见公之为政 洎牧谗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同类题3

(二)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引咎痛自责  且试之辄效
B.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C.以成其名 而学者日以怠
D.其先王之道不明欤 人之得终其天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烨,刘温叟子,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天禧元年,始置谏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饿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表请补外,帝以烨屡言事,乃以判三司户部勾院,安抚京西。还,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迁右司谏。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吏部流内铨。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因诏益、梓、利、夔路长吏,仍旧奏裁,余乞免持服者论其罪。改三司户部副使,擢龙图阁待制,提举诸司库务,权发遣开封府事。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于帝,诏以著作郎赠之。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粗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B.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C.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D.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一般是对人名的解释和补充。如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同辈人直呼其“字”不礼貌。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王安石、苏轼等。一甲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出”,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也称“外放”、“外迁”。与“入”相对,“入迁”即为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
D.“衣冠旧族”,祖上曾经为官宦、现已变成普通百姓的人家。其中,“衣冠”指宽衣大帽,官宦的打扮;“旧族”指从前的名门望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烨做事果断,颇有主见。做龙门知县时,他担心抓捕的盗贼半途逃走,只能杀掉;做益州通判时,他认为王曙根据蜀地情况治理,不算苛暴。
B.烨以民为重,不畏权贵。滑州连年灾荒,加上黄河决堤,朝廷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请求免去宰相来顺应天变,皇帝十分赞同。
C.烨以孝治官,严守旧制。在吏部任职时,他要求京朝官员有父母离世的,主管部门不得上奏留人;请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
D.烨重情重义,替友谋划。他去看望被贬官的王曙,设酒宴为他送行,一晚才回;好友李渎过世后,烨向皇帝陈述他的高行,使他得以追赠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2)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