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言文阅读
谏逐客书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于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8)。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间:离间
B.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延续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舍弃,拒绝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卖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不该驱逐客卿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②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④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的宗室大臣奏请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是被驱逐的一个。李斯闻讯,便上书劝谏,秦王最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
B.首先,以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先王“皆以客之功”的史实雄辩地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
C.接着,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D.最后,以“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为喻,说明秦国只有不断扩张领土,才能成就帝王霸业。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30 05: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矣乎   至: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中庸也/小人反中庸也
B.恐惧乎所不闻/中庸至矣乎
C.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德,本也
D.见乎隐/人不饮食也
【小题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数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如果不能胜利就以死谢罪。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