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根据《赤壁赋》回答文后各题。
【小题1】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抱明月而长终B.顺流而东也
C.倚歌而和之D.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2】《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做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B.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与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C.第2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3段“客”借英雄人物与功绩的易逝、宇宙的无穷,最终生发出欲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幻想。
【小题3】对第3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段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B.作者描写曹军盛况,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使用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情感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1 03: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医潘况秀才序

宋刘攽

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数人。于是,有知潘君者曰:“潘君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

他日往,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

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算,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

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贤不肖袭情。若潘君者,自始及终,三誉益隆,人之从之者,百倍初。岂非真贤也哉!

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喝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之能,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

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散文卷》,有删改)

(注) ①哜(jì):尝(滋味)。②岐伯: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君有病于未病   相:仔细看,观察。
B.持久则善恶自 效:仿效。
C.捩其手足而之财   邀:求取。
D.其复何   尤:过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疾病之至者益多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人之从之者,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
C.则其得金帛固多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D.视贫贱无势者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况医术高明,能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望闻切多方并用,能作出准确诊断。
B.潘况行医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没有富贵布衣等级之分,前来求医的病人日益增多。
C.文章旨在提醒从医者发扬古代名医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庸医的恶劣行径。
D.作者用逐层渲染的方法详细地描写潘况受信赖的过程并转述他人的述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
(2)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囗,人之生斯世也,囗知以已死者为鬼,囗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而但B.诚然而但
C.虽然但而D.诚然但而
【小题2】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小题3】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小题4】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3

古代散文阅读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堂左一室洁:干净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间:机会
C.值余方校书,不见遽:急速,立即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骗取,诳骗。
【小题2】(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B.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C.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D.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环境;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等杂物,一应俱全,为下文描绘书斋主人嗜书如命、沉醉此间的书痴形象做了铺垫。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同类题4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日:“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旋,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据,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干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熟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赵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此序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李愿是韩愈的好友,因对当时的权贵不满而隐居于太行山南面的盘谷(山谷名,在今河南济源)。韩愈在当时因多次求官不得,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故作此序送之。作者通过李愿的口,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②进退:这里指任免并降。③才唆:才能出众的人,此指幕僚。唆同“俊”。④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⑤负恃:负,依靠;侍,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⑥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贬斥或进升。⑦形势:指有权有势的人家。⑧趑趄(zī jū):踌躇难进的样子。⑨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了洁身自好的隐士,对一时得势的权贵,以及钻营禄位、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章描述用对比法,刻画淋漓尽致。多用骈偶句子,语言流畅,音调铿锵。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此篇尤为历代所称道。苏轼曾说过:“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对此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争而取怜(___________)   (2)吾非此而逃之(____________)
(3)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___________)(4)采于山,美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列”与“列屋而闲居”句中“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与廉颇争B.乃伪为屋券,贾五百金
C.其名于大堤之上D.缺露雳,丘峦崩摧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B.伺候于公卿之门
C.飘轻裙,翳长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4】对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借代)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对偶)
C.钓于水,可食。(比喻)D.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反问)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几种人?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气,负青天绝:穿越B.此小大之辩:“辨”,区别。
C.众人之匹:比D.此亦飞之也至:到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翼若垂天云审容膝易安
B.游无穷者猥微贱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星火
D.且举世誉之不加劝门虽设常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