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小题1】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8 02: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B.素善留侯张良好善:与……交好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B.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澒洞(hòng dòng),弥漫无际;②媟(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zuó),揪或抓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之不可  推:预知
B.雄贪名矫激,不与交 谢:拒绝
C.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D.载于此   聊:姑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知    ②锲舍之,朽木不折
B.①而终之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息相吹也
C.①多邻里侵占 ②长者折枝
D.①行宫门闼树宛 ②何为其
【小题3】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组是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D.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同类题4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②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③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英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小题1】白居易,号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广不丈(____________) (2)人心情(____________)
(3)可足于床下(___________)  (4)可言哉(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头四句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点,写出亭的特点和位置。
B.本段将亭放在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使周围景物对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简短而内涵丰富,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小题5】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画浪线的句子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表现这一点的。

同类题5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则数州之土壤 凡:凡是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箕踞遨     未尝往也
B.悠悠与颢气俱 而又何羡
C.不知日入   惟江上清风
D.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而吾与子之共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