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粟,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钥于陈隋也。诗至大历高岑王李之徒号为已盛然才情所发偶与境会了不自知其堕者。至“百年强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便是长庆以后手段。
(节选自王世贞《艺苑卮言》)
【注】①权舆:萌芽。  ②橐钥:生发,化育。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诗 至 大 历 高 岑 王 李 之 徒 号 为 已 盛 然 才 情 所 发 偶 与 境 会
了 不 自 知 其 堕 者。
【小题2】文中的“沈宋”是初唐宫廷诗人 (人名)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小题3】作者在这段话中对文学持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内容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也    障:屏障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   纾:解除
C.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谢:谢罪
D.曷若乘王之而日夜劝之救 隙:怨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即“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出征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B.婚姻:古代常用来指因儿女婚事结成的亲家关系,信陵君姊嫁与平原君,魏赵有姻亲关系。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野人:古代指乡野之人,也可指没有爵禄的平民,这里用来指作为夷门监者的侯生地位低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②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小题4】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B.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C.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D.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是春秋时赵国大臣。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骗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B.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C. “武安君”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其“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D. “渑池”是地名,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B.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 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①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②纷挐纠错:纷杂纠缠。
【小题1】作者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原因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轩前荷花以及松、柏等树,寄托自己君子自喻之意。
B.第③段记事“又若”“虽然”两接,文笔灵动,顿挫生姿。
C.第③段写“尘坌不入”,实写独坐轩纤尘不染的明净环境。
D.作者之“独”,更深的是在于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为伍的心志。
【小题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