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刑罚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     渐:熏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修身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
B.盖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速也 穷益坚
D.唯其令一唱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小题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5 07: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
B.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
C.又十三年,乃为之 能够
D.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识韩、富
B.既葬,墓碑出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C.士有自京师来  此四人,人杰也
D.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始见知于欧阳公B.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诸葛孔明卧草庐中
【小题4】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
B.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
C.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
D.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1)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桥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2)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1),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刻纸相夸。乃寤见刻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見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掘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遥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葶》(2)中,言偃、卜子夏(3)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叶,波濂颓遝,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刻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刻矣。

(3)大抵人间费用,苟得着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荚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天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天阏判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刻藤而已。予所以取刻藤以寄其悲。

注释(1)东单西雍: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2)《折扬》《皇》:代指世俗音乐。(3)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日纵 但刘日薄西山
B.温荣,寒而枯    吾尝终日思矣大
C.不知其谬误 冰,水之而寒于水
D.物资人,亦有其时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2】第(1)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
B.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
C.溪中多纸工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
D.溪中多纸工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小题4】本文在说理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囗囗囗囗
【小题5】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始舍其址/徘徊斗牛之间
B.音谬也/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来而记者已少/及其所既倦
D.余之力尚足入/犹不能不之兴怀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紧扣作品题目,说明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考证山名为核心,环环相扣。
B.选文首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则记叙、议论相结合,着力展现作者的 懊悔之情。
C.作者在记述游览华山洞的过程中,前洞是宾,后洞是主,重点在主,记述仔 细,详略有别。
D.走的越深入,行进越艰难,景物越来越美妙,这说明没有大志、畏于艰险的人难以窥探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