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不鄙邑。腆:丰厚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讨厌
D.军实而长寇仇堕:同“隳”,毁坏
【小题2】下面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还也君知难也
B.吾子淹久敝邑不幸吕师孟构恶
C.余收尔骨用亡郑以陪邻
D.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且秦强赵弱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特别在最后深切反省自我检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 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 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 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7 11:5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矜:怜悯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忧伤
C.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宥:宽容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劝:劝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犹命臣吕侯②臣左手把袖,右手揕其胸
B.①恻有哀怜无辜之心②何为其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
D.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4分)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4分)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其西(________)(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__________)
(3)以助其急(_________)(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_______)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小题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小题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①澌然:冰融化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子美之记,记亭之也胜:优美的景色
B.亦园于其偏治:修建
C.淮海纳土迨:等到
D.与吾游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庵与亭何者哉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C.而子美之亭,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D.钱镠乱攘窃
利乘便,宰割天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瑛和尚住的大云庵,四面有水环绕,就是后来苏子美的沧浪亭。
B.从沧浪亭变为大云庵,又由大云庵变为沧浪亭,时事变迁,使人感慨。
C.作者以为前人极力争夺,苦心经营的东西,虽可盛极一时,但转瞬即空。
D.读书人能否流芳千古,不在于一亭之存否,而在于他的道德文章。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5分)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妪谓余曰览昔人兴感之由
B.大母余曰无乃尔是
C.吾家读书久不故夫智一官
D.瞻遗迹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呱呱泣余扃牖
B.尝居此室西连中闺
C.娘指叩门扉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儿成,则可待乎久,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自己屡试不第的悲伤,有对有负于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感慨。
B.作者通过老妪之口来叙写母亲往事,从正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
C.项脊轩的庭院在叔伯分家后情况大变,作者寥寥数语便将兄弟之间毫无天伦之乐的尴尬景象勾画出来,蕴含了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于细微处充满浓郁的人情美,妙趣天成,不着痕迹,以小见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  往往:常常。
B.妪每谓予曰 每:每次。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
D.先妣抚之甚厚 抚:对待。
【小题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先妣尝一至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小题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A.逾庖而宴
B.东犬西吠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逸事。
B.本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本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