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注】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变矣再:两次
B.何日默默在此竟:终,整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遗失
D.僮奴有恩遇:对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B.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C.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D.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在内容上都追忆了母亲,在写法上都运用了直接描写,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B.选文(一)围绕“亦多可悲”一句具体展开,选取家庭琐事,用朴素的白描式的语言深情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和祖母。
C.选文(二)名为“事略”,而所记之事,却相当之细。写母亲半夜叫我背书,这个细节道出了母亲严以教子。
D.归有光在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这不但写出了日常的细微感觉,也展现了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7 02:1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夫: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出《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     敢有不尽力者乎 (《勾践灭吴》)
B.不及归而没金陵 又有美此者将进之(《勾践灭吴》)
C.公所命名    余是记之(《石钟山记》)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5】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同类题3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小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1)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 )
(3)商贾之人也( )   (4)遂辞平原君而( )
【小题2】下面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练实不 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中三日三夜 去怀乡
C.为人排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视之曰 解纷乱无所取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小题4】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小题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小题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小题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 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 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之于上古   参:检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温慎   举予人
B.向者仆期足下之心   儿成,则可待乎
C.有国者成败废兴   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 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 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 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