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死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送其行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4】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30 02:1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张良)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刀锯、油锅)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留侯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   见:被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错误
C.油然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发生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疲惫,衰败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将文言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出自课本《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A.人非生知之者B.吾从师之
C.授之书习其句读者D.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师”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从而之  ③吾道也
之所存也     ⑤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而耻学于
⑦于其身也,则耻焉 ⑧或焉,或不焉
A.①④⑥/②⑦/③⑤⑧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与例句的“下”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圣人也亦远矣
A.是故益圣,益愚B.于其身也,则师焉
C.五十者可以D.天下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初,其蒙未知   载:开始
B.人不学则无以有德   懿:美,好
C.矫首而飞   徇:顺从
D.学者不患才之不   赡:供给,供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C.第⑤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以形象的比喻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D.第⑥段论述了志与才的关系,强调志的主导作用,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
B.今乃得之几席之上玩:嬉戏。
C.使其不自得中:内心
D.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物伤性
不赂者赂者丧
D.而况濯长江之清流
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3分)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分)
译文:   
(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