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4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小题1】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3-02 03:5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者名节。以之修身,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
B.所者名节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
D.可以矣鉴:借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    同道而相益
A.B.
或投黄河天下治矣
人君者唐遂亡矣
C.D.
三千人一大朋  舜亦不疑皆用之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小题5】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小题6】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

乾隆二年冬,予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枯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攻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阃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庳,安能远瞰?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列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实葬其首,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埼亭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时方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
(2)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小题4】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文后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B.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无如寡人用心者    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而不王者  填鼓之,兵刃相接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填然
B.七十者帛食肉
C.之以桑
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山 魈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之,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一种猿猴。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
B.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
C.此物转请乞放顿:顿时
D.家转近去: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3分)(   )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  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   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捉弄王某。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3分)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3分)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臣 闻 战 以 勇 为 主 以 气 为 决 天 子 无 皆 勇 之 将 而 将 军 无 皆 勇 之 士 是 故 致 勇 有 术 致 勇 莫 先 乎 倡 倡 莫 善 乎 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
(节选自苏轼《倡勇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兵特甚被:遭遇,遭受。
B.民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秽,创屋十馀楹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殷:深重、酷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崇甍巨室,焚瓦砾灰烬而幸生也何
B.琴床、酒炉、诗画具,咸列于室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仁杰试为之奔车朽索,可忽乎
D.求有竹之家而问去今之墓而葬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