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可道也哉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C.既而月不雨整
D.以客而告之曰叮嘱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16 09:3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季子懋修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院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不俯寻吾之所得,而复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 矜:夸耀
B.不得已黾勉从之 黾勉:尽力
C.艺本不佳,于人何    尤:错误
D.固望汝等继志武 绳: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匍匐归 穷山之高
B.而俯首就矩矱也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不俯寻吾之所得 今君亡赵走燕
D.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张懋修的一封书信,信中他帮助儿子总结了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不是才质不聪敏,而是与儿子好高骛远、涉猎太广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科举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希望儿子脚踏实地,不要重蹈自己失败的覆辙。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仿效古人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固 闻 汝 终 日 闭 门 手 不 释 卷 乃 其 所 造 尔 尔 是 必 志 骛 于 高 远 而 力 疲 于 兼 涉 所 谓 之 楚 而 北 行 也 欲 图 进 取 岂 不 难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ǔ),字兰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非全军之长策也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谢之不暇谢: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卒为所笑
【小题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3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弃甲曳兵而走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食也/刑人如恐不B.勿其时/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非常之谋难于猝D.非我也,也/行军用之道
【小题3】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国也②则移其民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⑤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小题4】选出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5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分)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3分)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②,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株,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
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监筠州盐酒税—市场管理的小官。②蔑—无,没有。这里指淹没。③漘(chún唇):水边。④劫——佛教名词。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的略写。 ⑤环堵:四面为墙,内室皆空者为环堵,泛指简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不可处:处置、修复B.刺史府门败:坏,冲坏
C.落其而收其实华:花D.治先人之庐敝:破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市人争寻尺自效夫夷近,则游者众
B.不知夜既旦师道不传也久矣
C.人不堪忧置煴火,覆武
D.良以其害学故也鹏之徙南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休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3分)
(2)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4分)
(3)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方竹图卷文

(明)李贽

①昔之爱竹者,以爱故,称之曰“君”。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①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是故傥相约而谩相呼,不自知其至此也。或日:“王子②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

②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已容。”此君亦然。彼其一遇王子,则踈(古同“疏”)节奇气,自尔神王,平生挺直凌霜之操,尽成箫韶驾风之音,而务欲以为悦己者之容矣,彼又安能孑然独立,穷年瑟瑟,长抱知己之恨乎?由此脱之,鹤飞翩翩,以王子晋世也③。紫芝烨烨,为四皓饥也④。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③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所爱之竹以似之。则虽爱竹,竹固不之爱矣。夫使若人而不为竹所爱也,又何以爱竹为也?以故余绝不爱夫若而人者之爱竹也。何也?以其似而不类也。然则石阳之爱竹也,类也,此爱彼君者也。石阳习静庐山,山有方竹,石阳爱之,特绘而图之,以方竹世不常有也。石阳将归,难与余别,持是示余,何为者哉?余谓子之此君已相随入蜀去矣,何曾别。

注:①有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淇澳》中有“有斐君子”之语。②王子:东晋王子猷。他雅爱竹子,有“何可一目无此君”之语。③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传说他成仙后乘白鹤升天。④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皓须老者。相传四皓作《紫芝曲》,中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之句。烨烨,一作“晔晔”,美丽繁茂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耳D.也
【小题2】分析文章第②段列举王子晋、四皓事例的用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昔之爱竹者与王子猷作对比,表明他与竹同类则亲、竹也爱他的观点。
B.以士为知己、女为悦己与王子猷爱竹作类比,表现他对竹子的知遇之感。
C.第②段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竹子的气节神韵,表达作者喜欢竹子的原因。
D.以昔之爱竹者与今之爱竹者作对比,突出今之爱竹者狂放傲慢缺乏真爱。
【小题4】第①、第③段画线短语意思相同,它们有何不同作用?
【小题5】作者认为“凡物皆有神”,物也爱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