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1)拥衣炉火(    )
(2)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题3】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与“与余舟一”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六七里
B.是金陵人,
C.扳仲永环谒于一人
D.乃书帛曰
【乙】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赞益力学,举进士,为罗绍威判官,去为租庸使赵岩巡官,又为孔谦盐铁判官。明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第十六》)
【小题4】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1)以青布衫襦(   )
(2)由是赞力学(   )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勤学问以干禄。
【小题6】通过刘赞的人生经历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谈你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8 05:0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荷塘诗集序  姚鼐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治烦:治理政事。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    耽:耽误
B.其诗则卑且小矣    卑:品位低
C.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伦:类,辈
D.则固有不逮者 逮:到,及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天下终无曹子建…苏、黄之徒则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或偏于文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而其清气逸韵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小题3】对原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来,作者反复强调了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B.第一段末作者以反问的方式突出了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
C.作者认为泾阳张君的诗虽比不上子建等人的诗作,但其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尚坚贞的情操,而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态,这一点与古人接近,而与今人相比则离得很远。
D.作者认为达到高层次的诗人,其诗必是文辞和内容兼备,道理与手法相合的。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B.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C.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D.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小题5】翻译。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②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家族修:治理
D.若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
B.拱手问曰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三人行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 此亡秦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亩文,完成后面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似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讽:规劝。
B.乐嬉游而惮拘检:约束。
C.若近世之蒙稚者训:教诲。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延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不避,卮洒安足辞
D.①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②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王阳明的教育理念的一组是
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②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③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④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⑤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⑥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以歌诗、习礼、读书等方式进行熏陶渐染,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切时务”论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古人办学的意义。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学业难成并败坏社会风气。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5分)
(2)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炽:强盛。
D.寒者不得以为襦襦:短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2分)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2分)
(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