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赠医师葛某序

明·宋濂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炎》,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既明载其悦,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夫医为道,必志虑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大观之方,他皆情愤,绝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无不精览。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血成缕,严曰:“此也,后三月死”聘君曰:“4也,气升而,中失其框;大司,烁金于炉,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成生。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严曰:“此痰也,不治将“聘君曰:“非也,脉淫以,数复乱息;外强中干,两作福极,是之谓解㑊之则痒,不药则刷”已而果别,治乃愈。一妇女有疾,每吐数升,腥独人;人进亦吵,严曰:“此寒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阳阴未,气爸血聚;其势方格,有攸处,是之谓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且生男。”言后辄验。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可以世论否?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来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父子相传也。自传经者感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手哉!

葛生某,之钜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君子或不能药,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师者欤!

注:①大观之方:即大观年间的《大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大官司令,金于炉:意为心火过大有伤于肺。③解㑊(xiè yì):中医指固无力、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大观之方 事:从事,这里指学习
B.他皆愤惯,绝弗之  省:明白,领情
C.之则瘳,不药则剧  药:用药治疗
D.士君子或不能药   具: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医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医可以世论否耶 若葛生者,无愧占之医师者欤
C.自传经者惑是非 辞楼下殿,辇来
D.则瞀瞀从之  至丹以卿为计,始速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B.之名医众矣/未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其父子相传也
C.之名医众矣/未暖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同其父子相传也
D.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做医师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志虑微”“机颖明发”,即使父是医师,也一定不能把技艺传给儿子。
B.在对三个病人的不同诊断中,朱君没有一次失准,显示了他饱该医书后精的拉艺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严生和朱聘君为例,阐释了自己对“医不三世”的理解,驳斥了传经人和世俗百姓的错误看法。
D.文章以君子和朝的,侧面表现了葛生医术的高超和医的高尚,并认为他无愧于古人所说的大名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水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2)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面龟卜,无爽也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08: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六年,除知南阳府。唐、邓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不辱使命。二十九年,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陪臣郊迎,将由左门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右门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中门阳明门迎诏入。又责世子日燇亲出迎诏,具宣布天子威德。日燇大感服,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帝大悦,解衣赐之。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复于便殿赐酒馔,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鼓方出。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帝以曾为福人。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明年,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皇庆元年仁宗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累章乞致仕,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选自《元史·梁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B.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C.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D.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德”“皇庆”都是皇帝的年号,“皇庆元年”是仁宗皇帝即位或改元的第一年。“仁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的称号。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乞骸骨”,一般七十左右就可以退休了。文中“乞致仕”是指自请退职,请求回家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曾为官得法,卓有政绩。他担任南阳知府期间,想办法要回了被并入襄阳府的两个州;他掌管淮安期间,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他商议。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他出使安南之功,脱下自己的衣服奖赏给他;有亲王在场,赐酒时也是先赐给梁曾。
C.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都圆满完成任务,并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
B.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
C.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
D.署在古代官场指暂代官职。赵孟頫出京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其总管缺任,由赵孟頫代理其职,管理府中事务。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直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己丑秋,太宗将即位,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

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笃,医言脉已绝。皇后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后帝崩。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注)①女直:即女真。②睿宗:孛儿只斤·拖雷,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其长子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B.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C.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D.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右丞:中国古代官职名,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任此职。
B.定策:古代尊立天子时,要把这件事写在简策上,以告宗庙,因此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C.辛丑:属于干支纪年法。此法把干支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按照顺序,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
D.称制: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楚材的父亲是金朝的高官,在其三岁的时候去世。耶律楚材由母亲教育长大,博览群书,涉猎的知识相当广博。
B.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以致于太祖认为其是上天赐予的。
C.耶律楚材是太祖皇帝为太宗选定的辅政大臣。他先后劝说睿宗确立君主是国家大计,宜早不宜迟;后又劝说察合台亲王率先礼拜太宗。
D.耶律楚材借由皇帝重病的机会奏请释放囚徒为皇帝消灾,并且在皇帝去世后也敢于和奸邪小人当面斗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⑵ 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丁母忧,归庐州。
盗起河南,陷郡县。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
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留意经术,《五经》皆有传注。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时体尚汀左,高视鲍、谢,徐、庚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初,阙既死,贼义之,求尸塘中,具棺敛葬于西门外。及安庆内附,太明皇帝嘉阙之忠,诏立庙于忠节坊,命有司岁时致祭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B.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C.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D.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C.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D.《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2)初,阙既死,贼义之,求尸塘中,具棺敛葬于西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