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曾参政书
苏辙
辙闻之:士不更变不可与图远。新胜之家,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昔者辙读《书》至《秦誓》而得之,曰:“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夫昔之为此言者,盖亦已知之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此三人者,秦之豪俊有决之士。而百里奚、蹇叔子,此秦之所谓老耄而不武者也。穆公欲袭郑,孟明以为可,而蹇叔以为不可,则蹇叔之说无乃远于事情而近于怯哉?然而要其成败得失之终而责其思虑之长短,则蹇叔不可谓迂,而孟明不可谓是也。
嗟夫!穆公至此而后知蹇叔之非庸人欤!今夫立于百官之上而天下之事者,亦何以其他技为哉!温良博爱而能容天下之士,斯可矣。往者辙之东游,而明公适为京兆。当此之时,明公之声上震于朝廷,而下慑于闾里,行道之人为之不敢妄视,盗贼屏息而不作,可谓才有余矣。
辙,西蜀之匹夫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而辙也,复不自度量而言当世之事,亦不敢为莽卤不详之说。窃独悲古者深言之人,遭时之不祥,一有所触,而其言不复见录于世。方今群公在朝,以君子长者自处,而优容天下彦圣①有技之士,士之有言者,可以安意肆志而无患,然后知士之生于今者之为幸;而辙亦幸者之一人也。素所为文,家贫不能尽致,有《历代论》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于五代,治乱兴衰之际可以概见,于此观其略可也。
(摘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彦圣: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番番良士番番:头发花白的样子
B.今夫立于百官之上而天下之事者宰:宰割
C.盗贼屏息而不作屏息:敛迹、消失
D.西蜀之匹夫匹夫:平民百姓
【小题2】(小题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B.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C.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D.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小题3】(小题3)下列读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书曾参政,在赞扬讴歌对方的基础上谈及自己的志向,目的是希望曾参政能够举荐自己。
B.作者举蹇叔和孟明视等人的事例是为了阐明不掩遮敢于直言进谏对朝廷的重要性。
C.虽然作者生于这个可以直言的时代,但他谈论朝政,依然是不自量力的。
D.作者认为主政之臣应该温和善良博爱,善于发现人才,能够宽容、善待天下有才之士。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胜之家,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
(2)窃独悲古者深言之人,遭时之不祥,一有所触,而其言不复见录于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9 05:5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乙)
百丈山记①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垒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 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七十里,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②磴:石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
C.阁其上流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其处识:通“志”,记住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B.甲文“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转入议论。作者说古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其用意在于说明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C.乙文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D.乙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石壁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同类题2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

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勤勤恳恳,闵(同“悯”)其(我)年之衰暮,而悼(痛惜)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nǎng者(从前)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西汉之传经(传授经书),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使…扬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使之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求)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凭借,借助)于经术也审(清楚,明白)矣。穷年(一年到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shěn何况)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顺从)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学,不至于。谷:俸禄。
B. 其无藉于经术也矣。审:明白。
C. 而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 则是道以从人。枉:歪曲。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 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 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 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 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理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2)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3) 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节选自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卫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B.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C.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D.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儿童。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即为此意。
B.文辞既可指言词动听的辞令,亦可指由词句连级而成的文章。木文指的是后者之意。
C.近体即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含律诗和绝句,训究格律,是唐及以后的1要诗体。
D.举子指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人心灵最初时本真状态的童心丧失的原因之一大概在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耳闻日睹获得的见闻和道理不断增多并主宰了人的内心。
B.古代的圣人无论读书不读书,都不会使童心丧失。他们多读书就是以此保护童心的,这和现代的读书人因为多读|影蔽了童心是不一样的。
C.如果一个人不是内在地具有美好的品德,也不是因为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那么从他嘴里始终不可能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话。
D.出自童心的文章,是大下最好的文章。从先秦到六朝再到唐代、明代,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好文章,不一定读诗必古选、学文必先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而前驱负:背,用背驮东西
C.梁君臣之首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天下之豪杰举:列举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无忘乃父之志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组愿十五城请易璧
D.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