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09:3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提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
B.皋陶,是上古时的一位贤臣,与尧、舜、颛顼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来泛指暴君。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作者开篇就提出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的所学所行,相貌并不是判断的最终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滑巧的人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同类题2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闹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理、风尚)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先乎吾(本来)
D.驽马十(驾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利   万顷茫然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则耻师
C.小学大遗   倚歌和之
D.耻师焉 施施而行
【小题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③游于是乎始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C.第四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说理生动透彻。
D.本文大量运用短句,又适当运用长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文气流畅而不板滞,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C.非能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