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乙)
百丈山记①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垒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 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七十里,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②磴:石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 |
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 |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识:通“志”,记住 |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
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
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
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
B.甲文“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转入议论。作者说古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其用意在于说明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
C.乙文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
D.乙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石壁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