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矜节 名:名声
B.宠命优    渥:厚
C.相为命 更:更加
D.保余年 卒:终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育 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①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②但刘日薄西山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希冀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4】以下对选文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就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法。
B.文中自陈宦历部分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感情至为恳切。
C.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文中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7 02:2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
B.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
C.成区区之小 让:谦让
D.非其史之 遗: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皆出于此乎
B.①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谗诛
D.①而不欺万世者 ②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B.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
C.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前往
D.因笑谓迈曰:“汝之乎?”识:认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四人拥火以入独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入愈深,其进愈难古人不余欺
C.不出,火尽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特美丽的景色,往往在偏远险要的地方,而能观赏到的人却很少。
B.苏轼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精神,也让他在游览中获得喜悦。
C.两段文字夹叙夹议,因事见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D.王文概括地叙写景物,记叙得简要明白;苏文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3分)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4分)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百姓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缉查盘问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金城:金属铸成的城池
D.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田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而《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的“六合”则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B.“匈奴”,是古代生活于北方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 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是可汗。
C.“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跟今天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的山东意思不同。
D.“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万乘”即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
B.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对比论证是末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D.第一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其目的是展现秦始皇“威加海内”的魄力和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