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B.则为之舟   芥:小草
C.榆枋而止   抢:触、碰
D.而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6:2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 请 粘 昙 字韵 诗 又 随 笔 写 讫 便 出 门 留 之 不 可 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注】 楮币:古代纸币的别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而去刺:乘坐
B.安可诸君子间厕:置身
C.之谷惠:赠送
D.至庭前徐:缓慢
【小题2】下面全能表现吕徽之先生安贫乐道的一组是( )
①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②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
③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④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
⑤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⑥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A.①③⑤B.①②⑤C.①④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C.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小题4】给下列句子断句或翻译。(6分)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复 请 粘 昙 字 韵 诗 又 随 笔 写 讫 便 出 门 留 之 不 可 得。(2分)
(2)翻译。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4分)

同类题5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察看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D.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志向,却不能到达,也可以没有什么遗憾。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