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察看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D.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志向,却不能到达,也可以没有什么遗憾。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2 03:5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庐山纪游
【清】査慎行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坡,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B.北崖坡斗:通“陡”
C.乃知为樵夫所绐:哄骗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凿:穿凿附会om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小题3】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4分)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3分)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继迁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三都 寇:侵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小题4】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
④ 亦之。    去: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 既东郑 ④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此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

(选自《王彦章画像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有善善恶之志    恶:贬低
B.欲自经于帝前 自经:自杀
C.以三日破敌 期:希望
D.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审:周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章在梁朝时以有勇有谋闻名。梁朝末,大臣老将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梁大势已去,王彦章也内心悲观,也有不少委屈和懈怠。
B.王公没文化,说话很质朴,他的义勇忠信大概是出于天性。欧阳修读完他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C.四十年没打仗,若元昊反叛,却仍未制定出攻守的策略。作者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但也感叹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
D.两年后,欧阳修又来到滑州做通判。在铁枪寺看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3)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小题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彦章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舞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