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祸常发于所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矣   审:周密
D.岂于活人 工:善于
【小题2】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不能深虑”的一项是( )
①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 ②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③王莽卒移汉祚 ④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⑤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⑥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6 05:1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筑而垣之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佚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D.客顾而颔之曰 顾:回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
A.①筑而垣之,作堂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子之遇我,幸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心以雪而警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①客忻然而笑 ②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藩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②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之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款:缓慢
D.不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能诗故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所以遣将守关
C.冻饿衰沮不厌吾尝终日思矣
D.足以挠其气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请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②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小题4】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声昭于时 昭:明显
B.道古今而誉盛德  誉:称赞
C.足将进而趑趄    趑趄:行不进的样子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央:中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非恶此而逃之  蚓无爪牙之利
B.其在外,则树旗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 不拘于时
D..泉甘而土肥 扣舷而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B.李愿并不是厌恶抱负于当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的生活。
C.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歆羡之意。
D.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然C.以D.为
【小题2】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
A.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D.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小题3】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小题4】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
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
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
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