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放鹤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②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B.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①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②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D.①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小题3】对文中“有是哉”的“是”所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B.南面之君,好之则亡其国
C.山林遁世之士,犹不能为害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卫懿公爱鹤与刘伶、阮籍好酒的对比,说明好酒无害,爱鹤亡国。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抒写了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小题5】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彭 城 之 山 冈 岭 四 合 隐 然 如 大 环 独 缺 其 西 一 
面 而 山 人 之 亭 适 当 其 缺 春 夏 之 交 草 木 际 天 秋 
冬 雪 月 千 里 一 色 风 雨 晦 明 之 间 俯 仰 百 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②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10 10:5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①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②纷挐纠错:纷杂纠缠。
【小题1】作者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原因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轩前荷花以及松、柏等树,寄托自己君子自喻之意。
B.第③段记事“又若”“虽然”两接,文笔灵动,顿挫生姿。
C.第③段写“尘坌不入”,实写独坐轩纤尘不染的明净环境。
D.作者之“独”,更深的是在于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为伍的心志。
【小题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句中含意的一项是(3分)
A.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考察
B.传而白为黑数:多次
C.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宋国
D.是非之,不可不分经:划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③乐正夔一足
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2)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②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③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穆公使人厚币①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注释:①嬴(yì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②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③铚(zhì),地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璧马于虞故也赂:贿赂
B.百里奚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让:谦让
C.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故:坚持
D.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之干:求取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B.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C.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D.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秦穆公把百里奚当作陪嫁的奴隶,后来百里奚逃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缪公又想重新赎回他,最终用五张黑羊皮为代价赎回了百里奚。
B.百里奚三次听取了蹇叔的建议,都躲过了祸患,所以他认为蹇叔是个贤才。
C.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管理国政,并称他为五羖大夫,但百里奚却谦让推辞,他以自身的实际遭遇,推荐比自己更有才能的蹇叔。
D.百里奚以年老及亡国为由不与秦穆公谈论政事。秦穆公认为虞国灭亡正是因为虞君没有重用他,而不是百里奚的错,从而打动对方,立刻与之畅谈三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