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小题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___。
【小题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小题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3-24 11:3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夫人家传

刘树堂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妆奁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

③癸未三月,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耳。”

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 ②瀹灵府:浸润心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几而起曰(________)    (2)妆奁偿(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力不(    ) A.追上,赶上    B.及,比得上 C.前后相接    D.趁机
(2)天津道(    )A.衡量,比较    B.权柄,权力    C.权宜,变通 D.代理官职
【小题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B.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C.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D.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小题5】第④段除总结夫人性格中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一面,还突出了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
【小题6】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在明官抚顺所游击。太祖克乌喇,乌喇贝勒布占泰走叶赫。太祖伐叶赫,叶赫愬于明。明使告太祖,诫毋侵叶赫、太祖以书与明,言叶赫渝盟悔婚,复匿布占泰,不得已而用兵,躬诣抚顺所,永芳迎三里外、导入教场,太祖出书畀永芳,乃引师还。

后三岁为天命元年,又三岁,始用兵于明,师至抚顺所,遂合围,使持书谕永芳曰:“明发兵疆外卫叶赫,我乃以师至。汝一游击耳,战亦岂能胜?汝多才智,识时务,我国方求才,况如汝者,有不加以宠荣与我一等大臣同列者乎?汝若欲战,我矢岂能识汝?若我师入城,男妇老弱必且惊溃。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永芳得书,立城南门上请降,而仍令军士备守具。上命树云梯以攻,不移时,师登陴,斩守备王命印等。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上于马上以礼答之,传谕勿杀城中人。明日,命隳其城,编降民千户,迁之赫图阿喇。命依明制设大小官属,授永芳三等副将,以上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女妻焉。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六年,下辽、沈。永芳皆从,以功授三等总兵官。明巡抚王化贞及诸边将屡遣谍招永芳,永芳辄执奏,上嘉奖,敕免死三次。

太宗即位,以朝鲜与明将毛文龙相应援,命贝勒阿敏等帅师讨之,永芳从。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克义州,分兵攻铁山,击走文龙:进下定州、安州,次平壤,遂渡大同江。

朝鲜毛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萌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遣大臣莅盟。阿敏欲遂攻其都城,永芳进曰:“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今食言不义。盍暂驻待之?”诸贝勒皆是其言,阿敏怒,叱永芳曰:“尔蛮奴,何多言!我岂不能杀尔耶?”师再进,次平山,倧所遣大臣至师,卒如永芳议,遣刘兴祚、库尔缠如倧所,莅盟而还。

八年,永芳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遺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B.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遺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C.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D.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是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B.陴,古代指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C.副将,古代指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在职位上略低于偏将 。
D.蛮奴,本指舞姬、婢仆,后来指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永芳给太祖留下较好印象。当年太祖攻打叶赫时,亲自前往抚顺千户所李永芳的驻地,李永芳出迎三里,表示出对太祖的敬意。
B.李永芳因有才能受赏识。太祖围困抚顺时,对李永芳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并劝他识时务。最终,李永芳权衡之后归顺了太祖。
C.李永芳军功卓著。他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在攻打辽阳、沈阳等战役中建立了功勋,因此被授予三等总兵官,并被赐予“免死三次”的特权。
D.李永芳作战讲道义。在跟随阿敏攻打朝鲜时,阿敏要攻打朝鲜的都城,李永芳认为这样做不义,应该等朝鲜的大臣来。结果遭到阿敏的训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2)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后去吏,避地济南。建安十八年,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后为历城侯徽文学,转为相。徽遭太祖丧,不哀,反游猎驰骋;隆以义正谏,甚得辅导之节。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力气,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悌之义而呵之   名:叫着、呼着……的名字
B.仲尼阶 历:登上
C.作者万数 作者:写文章的人
D.宜加愍恤 愍恤:抚恤
【小题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B.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C.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D.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黄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翼州,汉籍《尚书・禹贡》九州之ー,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源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
B.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
C.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
D.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
(2)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亭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①,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圣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②夏,四营兵③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日:“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 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日:“此种种④者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瞋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日:“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妄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滓。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家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裏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活动在江西、福建一带明军的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阳皆其网巾    去:离开
B.之纲诘其名 穷:穷究
C.且夫改制服 易:改变
D.因指其发而之    诟: 诟骂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网巾”先生被逮捕后,让仆人在自己额上画网巾,表示不忘明朝祖制,说明“画网巾”先生心系故国。
B.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画网巾”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C.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和明降将王之纲的言行,意在衬托“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2)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公姥,及时遣归”。

府吏得闻,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阿母得闻,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时遣归  相:互相
B.终老不复  取:取代
C.家来贵门  谢:感谢
D.便可公姥     白:告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十七君妇     君既府吏
B.府吏得闻     氓蚩蚩
C.敢助妇语   以解忧
D.吾今报府    洵美
【小题3】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
A.汝是大家子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小题4】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古代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天干、地支、方位、星座、生辰、生肖合起来都合适。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小题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
B.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