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事恶其贫
夫赵强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1-15 09:2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唐)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庐山别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河流
B.仆其人,而信宿忘返高:推崇
C.霭出于襟袖岚:山林中的雾气
D.呑钩食饵,手足羁锁:枷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匡阜气,其大矣乎其孰能讥
B.不知几许腊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彼得跳跃于此乎用亡郑以陪邻
D.焉知不能洪崖接袂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B.作者留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C.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D.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小题5】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3分)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4分)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租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桥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岸,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含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郡学,东顾草树郁然。过:经过
B.东数百步,有弃地。趋:快走
C.亭北岸,号“沧浪”焉。构:构筑,建造
D.沃然有得,笑万古。闵:同“悯”,悲悯
【小题2】【小题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舒所怀,不可得也。 ②至□洒然忘其归。③尚未能忘□所寓目。
A.①且②者③之B.①且②则③其
C.①以②则③其D.①以②者③之
【小题4】【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扁舟吴中,始租舍以处(2分)
②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④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记”有《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
A.焉/以/则/矣B.焉/则/以/矣C.矣/以/则/焉D.矣/则/以/焉
【小题3】文中两次提到“韩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B.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C.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D.作者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亭记而“托名于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小题5】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戏弄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简陋的房子
C.男则堕于修德 堕:堕落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从师学习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夫君子学立名 犹不能不之兴怀
C.晋平公问师旷曰 水为之,而寒
D.何以异于织绩食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字体加粗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4】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小题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