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B.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小题4】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4分)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4分)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1 05:3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之北有其海者发,指草木植被
B.未有知其者修,长
C.翼若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D.此小大之也辩,变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鱼则将用彼相矣
B.广数千里皆出于此乎
C.翼若垂天云而蒙世俗尘埃
D.有鸟焉,其名鹏自令放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彼且奚适也?”除了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还让人仿佛看到了斥鴳的不屑神态。
B.斥鴳的可笑,不在于它本身的渺小,而在于它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
C.“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用来肯定鲲鹏所达到的逍遥境界。
D.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子杀之愿:希望
B.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C.吾义不杀人固:坚决
D.然胡不乎已: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攻宋 扶苏数谏故
B.子墨子闻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知不争鸣之不能通其意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胡不见我于王?
【小题5】课内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注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    贱:轻视
B.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崇:推重
C.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贼:盗贼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罢:免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不为禽兽伤人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 这棵树,遭到拘捕。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伤心事。
C.女子向晏子陈述其父因醉酒而误撞槐树,她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会被邻国非议。
D.景公知错就改,虚心接受了晏子的劝谏,并废除了伤害槐树便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触犯槐树而被捕的囚犯。
【小题4】用“/”给文中句子断句。(3分)
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