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
【小题2】“颜柳”是唐代两位书法家的并称,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小题3】唐初与中唐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02:3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而大道衰败
B.自是南北分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其弊整齐
D.以窥隙攻为功辩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圣人之道寡人之国也
B.乱之怪僻猥碎樊哙侧其盾
C.真儒得圣人之旨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枝之猎而去根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并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指出各家对于圣人的道理理解的隔阂。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把博洽当成量识,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能耐,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小题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空 虚 之 谈 兴 以 清 言 为 高 以 章 句 为 尘 垢 放 诞 颓 坏 迄 亡 天 下 然 世 犹 或 爱 其 说 辞 不 忍 废 也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
④ 亦之。    去: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 既东郑 ④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翱

(宋)欧阳修

①子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余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子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馀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④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释)①李翱: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学生。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但性格耿直,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文章提及的《复性书》、《与韩侍郎荐贤书》、《幽怀赋》皆为其作品。韩侍郎,指韩愈。②神尧:指唐太宗。唐张文琮《太宗文皇帝颂》即有“配尧登唐”的说法。③一旅:一支军队,古代五百人为一旅。这里指唐王朝发祥地的太原部队。④“后世子孙”句:唐代自安史乱后,河北、河南诸重镇相继被藩镇割据,战乱不息,唐王朝始终不能收复⑤见今之事:指宋王朝西北地区不断受辽和西夏侵犯的现实。

【小题1】第三段中“一人能如翱忧者”指  ;“光荣而饱者”指
【小题2】第一段先说“恨翱不生于今”,第三段又说“翱幸不生今时”,两者并不矛盾,为什么?
【小题3】清人林云铭说:“是篇虽赞李翱,却是借李翱作个引子,把自己一片忧时热肠血,向古人剖露挥洒耳。”请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小题5】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小题6】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