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告善道:同“导”,引导
B.盖尝而论之     因:趁机
C.赵围  释:解除
D.而乃不血气之悻悻 胜:能承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为智伯的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方孝孺认为,豫让听任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却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无形”,他的处事之道也有不忠的地方。
C.方孝孺认为豫让为给智伯报仇,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行列,没能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漆身吞炭,甚至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小题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豫让以死报智伯这一行为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0:3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根据课内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
A.杜甫的《阁夜》,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B.善刀而藏之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小题3】下列四组划线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   缦立远视,而望幸
B.刀刃若新发硎   赵尝五战
C.不赂者赂者丧   乃分其骑为四队
D.诸侯所亡 此天亡我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A.所当者破,所击者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小题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臣卑鄙  临崩寄臣大事B.受命伤先帝之明
C.遂许先帝驱驰  是众议举宠为督D.昭陛下平明之理 告先帝之灵
【小题3】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夜忧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小题4】翻译: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B.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C.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D.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燃火叫“燧”,夜间放烟叫“烽”。 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C.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
D.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设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蜥蜴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2)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同类题4

课内文言阅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伏惟:俯伏思量。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C.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庶民,百姓。
【小题2】对“矜”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②不伐己功,不矜己能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A.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B.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C.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D.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小题3】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翻译下面句子:
【小题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分)
   
【小题5】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⑶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⑷,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小题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
【小题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