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   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B.原文“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中的“万历”是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C.“署”表示授予官职,“领”表示兼任官职,“行”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D.“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就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权职甚重。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B.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C.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D.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9:0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小题3】(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小题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走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这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这良然,然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这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略有改动)

(简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②垂纶:垂钓。③宗少文:名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④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阅读摘要)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者素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就任北上之便,顺道游览严子陵的隐居之地浙东钓台。钓台在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之下。作者坐船看到了奇特秀丽、环境优美的钓台,想停船一登,船夫却坚持不肯。于是作者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神游了一次钓台,也感到无比快乐。未登岸的神游,可说是一次奇特的游览,在作者笔下却如身历其境,读之亦趣味盎然。末段中的客问主答,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______)   (2)是役也,春檄北上(______)
(3)觉视先生,在下风(______)     (4)余愧未之逮也(______)
【小题2】下列中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 ②永之人争奔走
B.①皆未尝身历地    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C.①尝登钓台乎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快矣哉,是游    ②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下列句中“然”与“忽睹云际双峰崭秀峙”句中“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游,则亦游矣
B.曰:“矣!”
C.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
D.虽,少文之画,兴会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项是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B.①草草行道中耳 ②陡起江干
C.①应在是地 ②始振衣最高处
D.①舟发自常 ②舟泊前渚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2)微子言,不及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茸,有碑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涛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濠,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及抛江其下 过:经过
B.又秋深缩 潦:积水
C.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有碑其事 载:记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山当时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B.稍饰以楼观亭榭 入前为寺
C.得尽历秒 乐土乐土,爰得我
D.然峭拔秀丽皆不可小孤比 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
B.文章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时,由近及远,突出了其“峭拔秀丽”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C.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对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
D.作者从史料方面考订小孤山上的庙宇,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也使本文有了很高的文献价值。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同类题5

阅读《逍遥游》片段,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飞
(2)六月
(3)置杯焉则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于地而已矣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