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 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一岁,免而归者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死于穷裔,材不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铭曰:“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注】①观察使:官名。②万年:柳宗元的故乡万年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常其座人屈:使…屈服B.则为奴婢没:没收
C.一岁比:不到D.故死于穷裔卒: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土俗,为教禁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B.免而归者千人若属皆为所虏
C.材不世用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惟子厚之室当时也,商君佐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博学多才,坚毅刻苦。在少年时期柳宗元便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的一致夸赞;在出仕被贬后,他也并未消沉,而是一边纵情于山水,一边更加刻苦为学,写诗作文。
B.柳宗元极具政治才干。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债,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时想方设法地改变了这一陋俗;而且,他的方法还得到了观察使的推广。
C.柳宗元重情重义。他因为不忍心看到有老母在堂的刘禹锡被派遣到偏僻的播州为官,便打算上疏表示甘愿同他替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D.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有着中肯评价。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6分)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2:5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具饭。饭已,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滁州驿 次:临时驻扎
B.可鉴毛发 鉴:照
C.其路若穷 穷:荒僻
D.寺僧绍宁为具饭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沿道校猎,以讲武事 ②第以处于偏州下邑
B.①濂闻其语 ②后人颇继其风
C.①过平皋约三里所   ②莽不知所之
D.①为怅然者久之     ②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欧阳公修所发
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
B.惜乎山皆童
可惜,山都太小
C.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
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
D.念元季绎骚
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出游原因及时间,作者随皇上、太子及诸王外出,路过滁州游琅琊山。
B.作者看到山下的紫微泉、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景点现在都已成为废墟。
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作者感慨琅琊山因李幼卿、欧阳修得以闻达天下,结尾感念并宣扬皇上的圣德。
【小题5】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小题6】宋濂笔下的琅琊之景与《阿房宫赋》中曾经“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怜焦土”的景象相同,面对同样的景象,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同类题3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教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视衮龙之   文:花纹,彩色交错
C.故君子心不愿   苟:随便
D.学者不患才之不   赡:供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玄室   乃设九宾礼
B.而不闲舆,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志者,学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D.故君子必择师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小题4】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德: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B.六行: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
C.黄钟:亦作“黄鐘”。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玄黄:黑色与黄色。《周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也用玄黄指天地。《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门槛
C.介之才,不止为主簿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也易:轻视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4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4分)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许多人
B.小学而大    遗:丢弃
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D.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态度严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    环顾
B.由魏晋氏下    愈是得狂名
C.耻学于师 又挈挈
D.今其智反不能及 幸见取
【小题3】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
D.韩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柳文则主要使用例证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