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偭规矩而改错 (4)忳郁邑余侘傺兮   
(5)箱帘六七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12-21 10: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久特闻,众人之,不亦悲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B.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飞 (愤怒)B.怪者也 (记载)
C.榆枋 (着落)D.众人之  (比)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
B.第三段写浅水漂浮不起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却承载不了水杯,反衬鲲鹏能凭借大风,图谋飞向辽阔南方的逍遥自在。
C.作者将蜩、学鸠与大鹏对比,将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对比,将彭祖与众人对比,说明它们虽然有形体大小之分、寿命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
D.节选文字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笔法自由,极富变化,有叙事,有议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充满奇特想像,富有传奇色彩。
【小题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同类题2

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D.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填然鼓之 蚓无爪牙之利
B.焉:尽心焉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弃甲曳兵而走
D.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善假于物也
【小题3】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鸡豚狗彘之畜。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4】下列关于《劝学》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小题5】.下列有关《寡人之于国也》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小题2】对“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
A.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4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B.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舟中飘飘如遗世独立
C.肴核尽不知东方之
D.未尝往也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戊子中秋记游
袁 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彘首尤,且曰:“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昳。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之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烝彘首尤  雷霆乍惊,宫车过
B.未揽金陵胜,盍小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亦必不舍此而他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
D.今一彘首故  愿十五城请易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