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偭规矩而改错 (4)忳郁邑余侘傺兮   
(5)箱帘六七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12-21 10: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 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小题1】对树木而言,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谓之曰幸”的一项是
A.为栋梁,树于庙堂;为舟楫,泛于江湖。
B.做成器物,陈列在城镇集市,物尽其用。
C.砍伐为薪,萌芽新生,展示出绵绵生意。
D.春华秋实,按时令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
【小题2】灵芝是怎样产生的?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3】第①段画线问句的作用时什么?
【小题4】第②段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楙树根部长出了灵芝,是对我精心爱护的回报。
B.证明楙树是材木,批评前主人遏其生机的做法。
C.引用儒家经典,表明对楙树生芝的感慨古已有之。
D.楙树见咏于《风》,可见投桃报李广受民间认可。
【小题5】本文写作手法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迨:等到
B.前辟四窗,垣墙庭。周:周围
C.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D.某所,母立于兹而: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当南日故为之文
C.客逾庖宴,鸡栖于厅古者富贵名摩灭
D.久,能以足音辨人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B.而刘夙婴疾病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 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罍(lěi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二十馀年游:游玩
B.又于屋后小园构:建造
C.谓靖节不知道:天道
D.而为之记僭:超越本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 ②谨拜表
B.①不独一时之适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C.①公殆未能以忘世 ②身客死
D.①兹山何啻泰山罍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遥望山颓然如积灰   
③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   
⑤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⑥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淀山公有才能,所做官职,声名功绩显著,罢官后,朝廷谈论人才还推重他,但他自己却忘怀这些,纵情于山水之间。
C.淀山公曾经游览名山大川,但感觉悠然自得的能够寄托情感的却是马鞍山,所以感觉马鞍山的石头与泰山的石头没什么两样。
D.归有光说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悠然”的含义,只好向表兄淀山公请教,淀山公给他作了明确的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秀才东园亭记
欧阳修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其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十年,方见于经,以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枿,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公佐好学有行,乡里推之,与予友善。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注】①陬:角落。  ②徼:边界。    ③封:疆界    ④荄:根部。 ⑤甲:草木萌芽时的外皮。  ⑥蠹:木质朽烂。  ⑦溜:指砖瓦被剥蚀。  ⑧泐:石块风化、开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志:记载,写B.李氏世家随 家:住
C.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   才:方,始D.见李氏方治东园  治:修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前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随州的演变及自然条件的贫瘠,地不灵,人不杰,这些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情和关注,也反衬李氏东园亭的可贵。
B.文中写李氏是很有名的,家里藏书很多,重视后代的学习。
C.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后,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建东园,又在其中建了亭子,欧阳修天天去园中游玩。
D.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李公佐与自己的关系。来信请求作记的的时间、地点。结尾说明写记的年月日,这是作作记的常见的格式。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
(2)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
【小题4】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有几点?请作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    (阳 :水之北 )
B.舟车冠盖之 (冲:冲过来)
C.故其子孙皆有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其外修竹森然高    ⑶华堂厦屋,有吴蜀
⑵硕求余文以记 ⑷盖其先君子泽也
A.⑴⑵相同,⑶⑷不同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C.⑴⑵相同,⑶⑷相同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小题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⑴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⑵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⑶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⑷果蔬可以饱邻里
⑸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⑹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⑴⑵⑶⑷B.⑵⑶⑷⑸
C.⑶⑷⑸⑹D.⑴⑵⑸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5】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⑵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