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    (阳 :水之北 )
B.舟车冠盖之 (冲:冲过来)
C.故其子孙皆有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其外修竹森然高    ⑶华堂厦屋,有吴蜀
⑵硕求余文以记 ⑷盖其先君子泽也
A.⑴⑵相同,⑶⑷不同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C.⑴⑵相同,⑶⑷相同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小题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⑴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⑵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⑶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⑷果蔬可以饱邻里
⑸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⑹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⑴⑵⑶⑷B.⑵⑶⑷⑸
C.⑶⑷⑸⑹D.⑴⑵⑸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5】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⑵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7 06: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苏辙,自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人称“小苏”。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
(1)吐胀懑,无所不至
(2)得兵籍为民
(3)德自分死矣
(4)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①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①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②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词的字数都不足58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
B.欧阳修的词首句“尊前”,意为尊重友人,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而对方已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苏词写到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词作寄寓了作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D.在苏词中,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于是作者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
E. 欧阳修的词实写了洛阳的牡丹在春天里绽放的美景,而苏词则着力描写作者在超然台上看到的暮春景象。
【小题2】请指出两词在情感变化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其B.于C.诸D.之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泄不能饮食了。
C.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小题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昔之为国者亦然
A.甲B.乙C.丙D.丁
【小题4】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小题5】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小题1】“东坡”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的号,《念奴娇·__________》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小题2】写出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坡倾仅能偿之 (___________)
保守不敢动    (___________)
遂举以售人  (___________)
不痛心 (___________) 
此吾之所以泣也 (___________)
【小题3】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______)阳羡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竟不索其直
【小题5】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从下列五项中选出两项。
A.理解同情别人
B.无私赈济别人
C.为官清正廉明
D.对人豁达大度
E.处事是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