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罍(lěi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二十馀年游:游玩
B.又于屋后小园构:建造
C.谓靖节不知道:天道
D.而为之记僭:超越本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 ②谨拜表
B.①不独一时之适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C.①公殆未能以忘世 ②身客死
D.①兹山何啻泰山罍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遥望山颓然如积灰   
③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   
⑤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⑥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淀山公有才能,所做官职,声名功绩显著,罢官后,朝廷谈论人才还推重他,但他自己却忘怀这些,纵情于山水之间。
C.淀山公曾经游览名山大川,但感觉悠然自得的能够寄托情感的却是马鞍山,所以感觉马鞍山的石头与泰山的石头没什么两样。
D.归有光说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悠然”的含义,只好向表兄淀山公请教,淀山公给他作了明确的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01:5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踏
B.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北方
C.然后华为城践:踏,踩
D.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余烈吾从而师
B.以为桂林、象郡以为
C.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犹且从师问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在施政上“仁义不施”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④隳名城,杀豪杰
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亡诸侯”、“ 南取百越之地”、“ 北筑长城”等表明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废先王之道”就是抛弃了仁义之道,所以文章最后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焚百家之言”是愚民、“收天下之兵”是弱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则是防民。
D.“天下已定”是一个转折点,秦开始由以前的守卫之势转为攻取之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就:就职
D.欲以遨禄:俸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