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治生说   (清) 汪琬

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

②为学亦然。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之益,而无剽贼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 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

《记》曰“无剿说。无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 骤而告之口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 嗟乎! 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迁,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 故书此以自勉。

[注] ①渐摩: 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②剽贼: 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剿说: 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④则:效法。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B.乃C.其D.于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C.为学要学古人是如何避免“剽贼、舛互”的。
D.为学应该多学古人而不可马虎、急于求成。
【小题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5:0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小题1】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
【小题4】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容甫爱好学习,过目不忘。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B.汪容甫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还写了《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
C.汪容甫性格正直,不拘小节。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对于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则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D.汪容甫以孝顺闻名,忠实厚道。家贫就卖文供养母亲,听闻老友旧交家道不济,就关心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毅:残酷),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吕后大怒,乃使人复召赵王。孝惠亲迎灞上,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 ,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 ,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二)吕后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之间可知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低贱,卑下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殖:生长
D.至跪谢周昌之廷诤谢:感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惠帝“仁弱”和吕后“刚毅”的一组是
A.①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②长兄周吕侯死事。
B.①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②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C.①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②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D.①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②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了吕后的两个哥哥都在刘邦身边为将,“长兄”还为建立汉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吕后本人更辅佐高祖平定天下。
B.吕后为人“刚毅”,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她把戚夫人制成“人彘”,连其亲生儿子都认为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
C.司马迁没有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司马迁认为,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的一段时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赵翼认为吕后的行为是保全其子孝惠帝。而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怵以好语曰 怵:引诱、诱惑
B.虽廉实蠹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B.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C.髭颐: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面颊,现在词语“解颐”中的颐和文中意思一样。
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小题4】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