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好学而不勤问 而耻学于师
B.古人以问为美德 以为轮
C.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其贤不及孔子
D.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3】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0 05:0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康熙六年,圣祖诏求直言。时辅臣鳌拜专政,赐履上疏几万言,略谓:“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征,杂项浮于正额。一旦水旱频仍,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然非独守令之过也,上之有监司,又上之有督抚。朝廷方责守令以廉,而上官实纵之以贪;方授守令以养民之职,而上官实课以厉民之行。故督抚廉则监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抚贪则监司贪,守令亦不得不贪。此又理势之必然者也。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督抚得人,守令亦得人矣。虽然,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廷。其大者尤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疏入,鳌拜恶之,请治以妄言罪,上勿许。
八年,鳌拜败,陛下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等鞫治,以鳌拜衔赐履,意图倾害,为罪状之一。方鳌拜辅政擅威福,大臣稍与异同,立加诛戮。赐履以词臣论事侃侃无所避,用是著直声。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未几,复内阁,设翰林院,更以为掌院学士。举经筵,以赐履为讲官,日进讲弘德殿。赐履上陈道德,下达民隐,上每虚己以听。十四年,谕奖其才能清慎,迁内阁学士,寻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经筵。命往江南谳狱,调吏部。会河督靳辅请豁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命赐履会勘。奏免高邮、山阳等州县额赋三千七百二十八顷有奇。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礼部遣官视丧,赐赙金千两,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B.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C.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D.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祖,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B.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通称监司。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了给太子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D.吏部、礼部,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赐履十分关心民生困苦。他说百姓非常困苦,地方私自摊派的相当于官府征敛的几倍,各种名目的征敛数额超过了正式规定的数额。
B.熊赐履分析问题能击中要害。他认为国家把养育人民的职责授予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吏实际用收重税的行为来虐害人民,根本问题在于总督、巡抚。
C.熊赐履面对权臣专政敢于直言。他议论国事侃侃而谈无所回避,上疏几万言发正直之声。以致鳌拜怀恨熊赐履,心里图谋陷害。
D.熊赐履为民办实事,为官清正。应河督靳辅请求,他被任命会同勘察,上奏免除一些靠近黄河州县民田的陚税。死后皇帝命令礼部官员前去吊唁,赠送钱财资助其办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2)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赏花
(清)黄图珌
山园日静,花径风甜,即一草一木,莫不怡人心,爽人目;况乎众香毕具,百态娟妍,既可人怜,奚容不赏?然一瓯茶、一杯酒,吟风醉月,赏必求其宜也。乃为之书。
兰花
空谷幽兰,不言自芳,孔子是为《猗兰》之操。余皆圣人之徒,当焚香对琴,重其声而和之。
兰独守贞择禄,不类他卉。置之盆中,携近书案间,自有一种善气迎人。
兰之品类最多,色色俱可去俗,当为珍之,以作盆玩。若置之庭砌,与众草为伍,既不能舒其志,亦无所见其长,何异士之困穷不遇者□?
梅花
梅花,清客也,和靖爱之而植。周天之数,吟咏甚富。赏宜启湘帘,拂石榻,静坐于花间,吸清茗,读《汉书》,毋焚异香,毋对俗客,毋语世事,毋泛霞觞,如是可以为和靖友矣。
冰清玉润,足称出世之芳姿;貌婉心娴,洵是重闺之佳丽。香入轻烟而宛宛,色凝佳月以盈盈。当此时也,铁笛迎风,瑶琴横膝,抛残世上弹不了之棋局,收拾人间做不完之春梦。噫,非吾为之,其谁能之?
疏影暗香,孤标别韵。且丽且妍,自得佳人之态;极清极冷,常怀君子之风。至若雪满山中,卧当林下,即使铁心石肠,亦为情移意夺。
梅花宜植于松冈竹圃间,另放一园,庶不失为岁寒三友,鼎峙以垂清名也。
桃花
欲赏是花,必求一叶小舟,随风漂泊,芳香红雨,可许近攀远眺,自得武陵渔人误入花源之想也。至若陆地赏桃,既不得其宜,而反增吾俗。君其慎之!
即可助娇,尤能销恨,闺阁所宜植也。世俗忌之,吾亦莫知其所以然矣。
(选自《看山阁闲笔卷十三》)
(注)①《猗兰》之操:即《猗兰操》,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幽兰操》。②周天之数:此处代指梅花。③泛霞觞:谓饮酒。
【小题1】对画线句“赏必求其宜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赏花一定要处于最合适的场景。
B.赏花一定要拥有最合适的心情。
C.赏花一定要采取最合适的方式。
D.赏花一定要具备最合适的态度。
【小题2】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A.耳B.矣C.哉D.也
【小题3】作者认为赏梅之“宜”在于  
【小题4】桃花“闺阁所宜植也”,但“世俗忌之”,为什么?结合日常阅读予以探究。
【小题5】作者笔下的兰花、梅花、桃花都有君子之风,但其内涵又各有侧重,请集合原文概述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①为名公子贵介弟,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斗室中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②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杨子云,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其貌,忻慕笑抃,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③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杨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杨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斗室中六七童子
⑵断烂古书外不他物
⑶亦不舍去
⑷岂古今人之遇或同
【小题2】“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指代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高中课文《__________》对此有所论及。
【小题3】第②段列举韩愈、东方朔、杨雄为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杨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固《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杨雄之名。
【小题5】从文末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

①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 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①,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 指②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⅘?

②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③,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④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 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⑤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 吝。”⑥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 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③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 不能吃饱。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④指:通“恉”,情意。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 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小题1】下列分析文章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曾相旌,过相数”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长期不能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小题3】下列对“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C.腐朽的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小题4】第二段中引用《易》中的话作用是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