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陵君者,魏公子无忌也,曾窃符救赵。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强秦之暴亟矣   亟:同“极”
B.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诛:责备
C.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树:建立
D.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衔:衔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魏且为之后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②皆以美于徐公
C.①有重相而无威君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①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B.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C.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D.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的罪过,不在于盗窃兵符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也还是说得过去的。
B.在信陵君窃取兵符这件事情上,魏王也不是没有过错的,否则,兵符好好地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窃取到呢?
C.信陵君想方设法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也根本不是为了赵国,其实就是为了解救平原君。
D.兵符,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留存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11: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君章行述

君章,姓谢氏,讳焕,君章其,赣之宁都人。君章少好学,长通儒术,而长于诗。年二十有三,挟所有游京师,京师贤士大夫皆乐与之交。

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即径归,至家母果死,君章服丧尽哀。

既免丧,建昌府经历彭君某闻君章名,遣币马迎之为其子师。翰林待制京兆杜公本,尝彭君,与君章话甚合,盛称道之。未几彭君死,君章不远数百里,护其丧以还。

今国子助教黄君昭为令于广之新会,有政声。君章以事至此,一见即相。惜君章之才不得,乃资而劝之又复游京师,至是达官要人多有知君章矣。大都留守判官段君定僧首辟馆,延君章。君章与段君处凡七年。而集贤直学士始兴麦公文贵复列其学行,荐于丞相太平公。会麦君有疾,君章感其知己,躬亲鬻药若子弟,然因染疾反就寓舍,遽不起,至正九年二月四日卒,行年四十有一。段君为具衣衾,买棺以敛,殡于文明门外。

君章之游京师也,尝有诸王召见君章。君章见之,引巵酒为寿,王坐饮不为礼,君章复引进酒曰:“王宗室重臣,视一介布衣,不翅草芥。向之不礼于仆,固宜然。布衣,以分则贱,以道则尊,故与王公实礼。然则王虽尊,不宜于仆不为礼也。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王叹赏其言,为回席以饮。

授经郎危君素,尝偕君章谒时贵,危君谦退固让,不敢坐上坐。君章笑曰:“吾布衣也。贵贱之际无所嫌,敢坐诸君右。”遂坐上坐无所诎。盖君章平日类如此,人因是多之。然亦因是无所就,以至于死,亦可哀也已。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王忠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彭君     过:访
B. 见即相     契:相合
C. 惜君章之才不得 试:施用
D. 故与王公实礼 敌:敌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 儒术:亦称“孔子之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C.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生日快乐。
D. 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着锦绣,故借指平民百姓。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
(2)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谢君章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无狭居记

刘大櫆

①昔姚君松谭先生读书渝水之上,固其室屋之浅小,而扁之曰“无狭居”。后先生以病归里。既谢世,而先生之子竹舫先生及其孙咏棠自县城徙居县境之东鄙;未数年复徙归于县城。凡历祖、子、孙之世,居四迁,而无狭居之名不废,所以见思先人之志,永矢不忘也。

嗟夫人之寄生于天地犹履迹之在雪居宁有狭不狭乎?余不及见松谭先生,而去年春,竹舫先生复以事客岭南,亦无缘由相见。独咏棠朝夕与处,每相与把酒笑谑歌呼,极往还之尔。入其室,芝草盈阶,而图书星列于几席。余竦然异之,咏棠慨然叹曰:“此吾祖所以所以名其读书之室,而吾父继之者也。今吾亦于此效占毕焉。吾祖吾父读书皆不达,至于吾则又何冀?”

③夫以咏棠之三世读书,而又能不忘其先人,则所以垂名千载之下,而归荣其祖父者,固在于此。余于咏棠乎望之!虽然方松谭先生名其室之时,岂知二十余年之后而余之为其记也哉?

注释:①占毕:诵读,吟诵。
【小题1】姚咏棠的居室沿用祖、父“无狭居”的名字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用“/”给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断句。
嗟 夫 人 之 寄 生 于 天 地 犹 履 迹 之 在 雪 居 宁 有 狭 不 狭 乎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松谭先生室屋矮小却题名“无狭居”,有“何陋之有”的意味。
B.松谭先生带着儿孙们多次在县城和乡下间迁居,最后定居县城。
C.咏棠在县城里的居室,环境很清雅,几席之上到处都摆放着书。
D.咏棠认为读书并没有让祖、父仕途发达,自己读书也没有指望。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