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    游:游学
B.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存
C.吾侪小人 吾侪:我辈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困于蓬蒿 故燕王欤结于君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D.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小题4】用“/”给波浪线断句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4 10:4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B.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小题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所忽之中劳力者制
B.武氏日侍其左右不悟后人哀之不鉴之
C.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2)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以处   僦:租赁
B.予时小舟   榜:摇桨,划船
C.形骸既则神不烦   适:适合
D.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罪废,无所归   遂钱四万得之
B.是未知所以自胜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C.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   钱镠乱攘窃
D.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   而子美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小题3】下列对文中带框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郡学,郡国最高学府,监管人员为国子祭酒、司业。古代乡学称“庠”、“序”。
B.记,是我国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C.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国,既指国家,也指国都,还可指古代侯王的封地。文中“有国”指建国。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B.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C.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D.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同是一处景点,苏舜钦描绘了沧浪亭的旖旎风光,还表露出当时孤独处境中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归有光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且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B.苏舜钦模仿了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格调和表现方式,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C.苏舜钦把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表达自己要远离官场纷争,隐居自然、与民同乐的想法。归有光认为只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能被人钦重,并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原因。
D.归有光的文章语言朴素、简洁,能于平淡质朴中见深意。在议论部分,句式整齐而又参差,语气连贯而又曲折,用一问句“庵与亭何为者哉?”使转折处的“急弯”变得流畅起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2)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类异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对曰:“夫子何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漾(mǎng y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④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B.必也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 兵:兵器D.夫子曰:“哉!”   辩:通“辨”,区别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以其类异 也:语气词,表判断
B.以类异也 其:代词,他们的
C.子路抗手对曰    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D.夫子何选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溪记

明钟 惺

①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块、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矸、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③从灌口来”是也。

③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牓。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④,碑皆不堪读。

④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⑤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⑥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于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⑦。

⑤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②舁夫抬轿子的人。③江指锦江。锦江是岷江的支流。岷江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④别驾明代州府副长官通判的别称。署,代理官职。⑤东屯夔州(今四川奉节)东瀼溪。⑥严公指严武。⑦司城贞子春秋时陈国的大夫,死后尊为司城贞子。
【小题1】上文中提到的“少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有次第(______________)   (2)不必求(______________)
(3)犹能择(______________)   (4)暮趣归(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
(2)溪周之,非桥不通。
【小题4】下面“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B.覆以水槛C.附以本传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比喻描写,移步换景,给人目不暇接之感。
B.文章景物描写善抓形态,历历如画,写景抒情融洽自然。
C.文章第②和第③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得当。
D.文章结尾,作者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6】有不少评论者认为第④段与游记文体有点“不伦不类”,对此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驵(zǎng):泛指经济人。③帑(tǎng):库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有钱而没者 (2)安可以此物公哉?
(3)买陶器欲转于北方  (4)妻子饥寒不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B.闻公欲以嫁女
C.请其矢,盛以锦囊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与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
A.竖子不足与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持节送匈奴使者留在汉者D.见犯乃死,重负国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2)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汝 所 欲 酒 而 已 何 欺 寒 人 为
【小题6】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经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秤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小题7】用一个字概括文中所记的三个建昌南城人所具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