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以其各有事事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惟腾空言而不于人事耳 切:切合
B.知《春秋》之将以世    经:治理
C.而面目迥     殊:不同、差别
D.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经世之书 ②而空言义理以
B.①善言天人性命 ②以其各有事事
C.①知有史不知有经 ②讲学者必有事事
D.①正切合当时人事耳   ②其即三代之史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10: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山观大水记
(宋)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盖开山至是两年馀矣。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 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欣于今而忘其前,欣于后则忘其今,前非有馀,后非不足,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怃然有间。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呼马戒车 戒:准备
B.建瓴千万丈  建:倾倒
C.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 候:等候
D.一欣一戚 戚:悲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坐而面上游     到则披草而坐
B.围棋以待之 以五十步笑百步
C.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于其身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传统的思路是先写景,后言志抒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首段用简练的文笔,介绍了江流的位置及文山最高处,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为下文描写大水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笔锋一转,追述了自己罢官归来,每日徜徉于家乡山水之间已达两年之久,看似闲适,实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及忧国忧民之心。
C.文章第二段主体部分,作者从听觉、视觉等角度,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大水奔腾澎湃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有一股豪迈之情。
D.最后一段,作者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对王羲之“感物兴怀,一欣一戚”这一观点的高度赞赏,批评了“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观,并交代了写作此篇游记的目的和动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
⑵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所 过 者 化 已 不 可 追 纪 予 意 夫 后 之 所 欣 者 至 则 今 之 所 欣 者 又 忽 焉 忘 之 故 忽 起 奋 笔 乘 兴 而 为 之 记 且 谂 同 游 者 发 一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残游记序

清刘鹗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②。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自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粟  厌饱:厌恶吃饱
B.哭泣有两类   计:总计
C.其酒曰“万艳同杯”者  名:命名
D.有种教之感情   种教:种族宗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人环绕,哭也号啕  皆出于此乎
B.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C.至逸乐也,善啼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似乎在写一篇“哭论”。先发一通奇谈怪论,论述哭泣产生的原因:人的一生,以自己哭着出生开始,以家人哭着送终结束,哭泣贯穿生命的始终。
B.文章对“哭泣”和种类条分缕析,总结出“有力”“无力”两种,两种“哭泣”的区别在于其感染力,那么屈原、八大山人等的作品属于“无力”之哭。
C.本文在论述“哭泣时语言骈散结合、简明流畅,选用材料广泛丰富,自然动物、人伦生活、历史典籍顺手拈来,形象生动,自然成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是篇序言,说明写作本书是为了表达生当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由身世、国家、社会、种教之情感交织成的、不能完全用哭泣表达的无尽悲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2)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安可得乎?

同类题3

阅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縵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凡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
B.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奢华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小题2】下列句子,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凝练,简洁有力。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走廊、屋檐的形状和楼阁钩连、环绕的气势,对阿房宫进行了总体性描述。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揭示了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爱惜、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与篇首的铺排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