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洪亮)其人也远矣(超出)
B.而闻者(清楚)师焉,或不焉(或者)
C.而学于师(以……为耻)舟楫者(借助)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君子不齿(提及)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皆出于此乎?今智乃反不能及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虚心好学,死读书。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3-26 05:0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石处士序
韩 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由乌公与从事之间的问答,引出石处士其人,既赞石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能知贤求贤。
B.文章第二段写石处士应聘及与众人饯行。写石处士应聘之果断,赴行之速,由此可以看出其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
C.文章直接规劝石处士与乌公,希望乌公与石处士行事时能恪守道义,并祝两人合作成功,体现了韩愈“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
D.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并对他做一些劝勉,同时也对节度使乌公进行劝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疑难问题B.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C.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D.位卑则足羞,官则近谀盛大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
【小题3】(小题3)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荀子·修身》)
【注】①修然: 整饬的样子。②存:省视。③介然:坚定不移的样子。④菑:通“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学而大遗:丢弃
B.圣人无师常:普通的,凡庸的
C.吾道也师:学习
D.然必以自省也愀:容色变得严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惑不从师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师道不传也久矣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其下圣人亦远矣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小题3】请用“/”为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故 君 子 隆 师 而 亲 友 以 致 恶 其 贼 好 善 无 厌 受 谏 而 能 诫 虽 欲 无 进 得 乎 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嘉祐癸巳之岁,吕巧臣兄自江入秦。冬十二月,宿于北华之野狐泉店。到时日晚,势尚早,逆旅喧哄。吕巧臣乃与予同登南坡兰若,访僧曰义海,气貌甚清,谈吐亦雅,中夜围炉,设茶果待客颇勤,因话三峰事。海曰:“去年初秋一日,日迨暮,有士人风格峻整,麻衣芒履,荷笠而来投宿者。问其所至?姓氏谁何?答曰:“元冲,姓王。来自天雄,性甘隐遁,好奇为心,所游陟诸山名迹,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花峰之秀异未觌,今则力役一登尔。海师谓之曰:“兹山峭拔若削,自非驭风凭云,亦无有去理。”元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升,但虑无其志耳。仆亦之华阳川,中有路,志其幽寻焉。”海观其辞气壮厉,亦然之。元冲曰:“某明日且去。其日当留山址。计其五千仞为一旬之程,亦足矣。既上,当煠火为信。至时,可乘桃林南野望。”翌日,元冲发笈取一药缶,并火金怀之而去,义海书于屋壁。期一日,至桃林宿。明日平晓,岳色晴明,无纤翳。伫立数息间,有白烟一道,歘起莲花峰顶。海秘之不言,复归。二旬而元冲至,歇定乃言曰:“前者既入华阳川中,寻微迳,萦纡至莲花峰下,憩止一宿,方登。初登也,虽险峻,犹可垂足以迹,困则伏于石庵中,暮亦如之。既及华三分之一,则壁立群嶂,莓苔冷滑,石罅纵横,仅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时遇石发垂下,接之以升。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周览已,乃取火金敲之,揉枯荄以承之,大木亦有朽仆于地者,拉其枝干煠火焉。既而循池玩花,将取数叶,又思灵境不可渎,只采取落叶数片,及铁舟寸许怀之。一宿乃下,下之危峻复倍于登陟时。”海不觉前席,执元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兹!”于是,元冲以莲叶、铁赠义海。明日,复负笈而去,莫知所终。则尚子寻五岳,亦斯人之徒欤。
(节选自宋朝王得臣《登莲花峰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B.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C.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D.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吾事矣(__________)   ⑵其长,乃赴龙渊受业(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乡闾子弟无所于学
B.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
C.以申饬五伦
D.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大凡也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D.章君有见于斯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小题5】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
【小题6】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