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母梦常衣人入谒而生,肤理如水晶,五脏皆见,家人怪之。祖闻其啼声,曰:“非常儿也。”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二先生深于理学,俾先生与之游处。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国尽弃其旧学。父移教鄢陵,先生补鄢陵诸生,中河南永乐庚子乡试第一。明年登进士第。
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差监湖广银场,手录《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剳割记。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深衔之。会有狱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弗听,妾遂谓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发其诬。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瑄得贿,故庇死狱。诏逮至午门会问,瑄呼文字曰:“若安能对我。若为御史长,自当回避。”文怒,奏强囚不服问理,诏榜西市杀之,门人皆奔送,喧神色自若。会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于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立传旨成边,寻放还家。
景奉初,起南京大理寺卿。王文坐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于众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上以先生学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先生亦知石亨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临行,岳季方请教,先生曰:“英气太露,最害事。”后季方败,忆先生之言,曰:“正乃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诗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
崔后渠言:“先生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于抗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禀给糜费于累岁而追肃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长揖不拜,振深衔之 衔:接受 |
B.王文坐以谋叛 坐:犯罪 |
C.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 眷注:垂爱,关注 |
D.王振引之也 引:推荐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紫衣人入谒而生 怀帝而不见 |
B.皆以先生对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C.若何以知有薛夫子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D.正乃先生之罪人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一般三年一次,考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于次年二月入京城参加会试,通过者为“贡士”。 |
B.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
C.本文“正统四年”“天顺八年”都是年号纪年法,同“赵惠文王十六年”“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的纪年方式相同。 |
D.薛瑄“谥文清”,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与“庙号”不同,如“英宗”即为“庙号”。 |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B.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C.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D.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薛瑄的生平经历,后加议论,表现了薛氏正直的品性,其最终成了儒家的典范人物。 |
B.薛瑄品性高洁,不愿私下里见王公大臣,所以拒绝了三杨及王振的邀请,后经李文达的请求,才在东阁与王振相见,但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
C.薛瑄因王文的诬告险些丧命,但当王文有难时,薛瑄仍然仗义执言,表现了高尚的品格,连王文都深感敬佩。 |
D.薛瑄因不满官场时势,于是辞官回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明智。辞官后广收门徒,于理学颇有心得。 |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
(2)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3)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