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11: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小题1】结合文意,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忙”字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2】贾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其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作分析。
【小题3】选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人也。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天复二年,梁兵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太祖议欲收军还河中。季兴独进曰:“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太祖壮其言,命季兴募勇敢士得骑士马景,季头授以计。引见太祖。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岐人以为然,开门出追梁军,梁兵随景后以进,杀其九千余人,景死之。

荆南节度十州。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季兴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洞零。季兴招缉綏抚,人士归之,乃以倪可福、鮑唐为将帅,粱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太祖崩,季兴见梁日以衰弱,乃谋阻兵自固,治城隍,设楼檐。以兵攻归、峡,为蜀将王宗寿所致。又发兵声言助梁击晋,以侵襄州,为孔勍所败,乃绝贡赋累年。梁亡,唐庄宗人洛,下诏慰谕季兴,司空熏等皆劝季兴入朝京师,梁震以为不可,曰:“梁、唐世为仇敌,夹河血战垂二十年,今主上新灭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以身入朝,行为虏尔。”季兴不听,以骑士三百为卫,朝于洛阳。庄宗果欲留之,郭崇韬谏曰:“唐新灭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幸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而反靡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庄宗乃止。季兴已去,庄宗心悔遣之,密诏襄州刘训图之。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已去,而诏书夜至。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因曰:“善行有二失:来朝一失,放还一失。且主上百战以取河南,对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代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废,吾可无虑矣。”同光三年,季兴闻京师有变,乃悉邀留蜀物,而杀其使者韩珙等十余人,后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季兴秦王。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谥曰武信。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第九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B.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C.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D.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讳,封建时代已故皇帝的名字。在位君主避其名讳,以示尊重。如改姓氏、改名字、改官名等。
B.贡赋,巨民和藩属按规定向朝廷进献的物品称贡;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用物品称赋。后为赋税的别称。
C.游畋,即“游田”,专指皇帝出游打猎,有四时田猎。如《潜伙论·潜叹》:“文王游田,遇姜尚于渭滨。”
D.《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用隐晦的笔法对时事加以囊贬,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季兴有胆有识,行动果敢。梁兵攻打凤翔,李茂贞坚守不出,梁太祖商议想要收兵河中他进言力劝诱敌到达襄州,他果断决策晚上夺关而出。
B.高季兴治理有方,力图自强。初到荆南时,只有江陵- -城经历战火之后,城邑凋零,他招揽抚慰众人归附:他修治城壕,设置望楼,以增强实力。
C.高季兴相机而行,存于乱世。梁太祖驾崩,他见梁衰弱,计划依靠自己军队巩固梁:听说京师变乱,拦财物,杀使臣用三州向吴称臣被封为秦王。
D.高季兴积极作为,任用人才。他招马景,授计谋,引荐其拜见太祖,马景杀敌众多;任命倪可福等为将帅,梁震等为宾客,梁震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
(2)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幸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觞满酌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颓然就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入深林,回溪   山之高而止
D.故为之文以   尽吾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在于险远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C.望西山,如指
D.苍然暮色,自而至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染溪   缘:沿着
C.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4】对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翻译: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恐惧不安。
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翻译: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似尺寸之远,实有千里之遥。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翻译: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翻译: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看外面与天边,向四面望去好像是一个整体。
【小题5】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恒惴栗”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游览西山而获得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几句所描写的场景与《赤壁赋》中最后一段的场景颇为相似,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大相径庭。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