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人也。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天复二年,梁兵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太祖议欲收军还河中。季兴独进曰:“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太祖壮其言,命季兴募勇敢士得骑士马景,季头授以计。引见太祖。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岐人以为然,开门出追梁军,梁兵随景后以进,杀其九千余人,景死之。

荆南节度十州。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季兴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洞零。季兴招缉綏抚,人士归之,乃以倪可福、鮑唐为将帅,粱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太祖崩,季兴见梁日以衰弱,乃谋阻兵自固,治城隍,设楼檐。以兵攻归、峡,为蜀将王宗寿所致。又发兵声言助梁击晋,以侵襄州,为孔勍所败,乃绝贡赋累年。梁亡,唐庄宗人洛,下诏慰谕季兴,司空熏等皆劝季兴入朝京师,梁震以为不可,曰:“梁、唐世为仇敌,夹河血战垂二十年,今主上新灭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以身入朝,行为虏尔。”季兴不听,以骑士三百为卫,朝于洛阳。庄宗果欲留之,郭崇韬谏曰:“唐新灭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幸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而反靡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庄宗乃止。季兴已去,庄宗心悔遣之,密诏襄州刘训图之。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已去,而诏书夜至。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因曰:“善行有二失:来朝一失,放还一失。且主上百战以取河南,对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代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废,吾可无虑矣。”同光三年,季兴闻京师有变,乃悉邀留蜀物,而杀其使者韩珙等十余人,后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季兴秦王。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谥曰武信。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第九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B.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C.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D.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文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扣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讳,封建时代已故皇帝的名字。在位君主避其名讳,以示尊重。如改姓氏、改名字、改官名等。
B.贡赋,巨民和藩属按规定向朝廷进献的物品称贡;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用物品称赋。后为赋税的别称。
C.游畋,即“游田”,专指皇帝出游打猎,有四时田猎。如《潜伙论·潜叹》:“文王游田,遇姜尚于渭滨。”
D.《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用隐晦的笔法对时事加以囊贬,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季兴有胆有识,行动果敢。梁兵攻打凤翔,李茂贞坚守不出,梁太祖商议想要收兵河中他进言力劝诱敌到达襄州,他果断决策晚上夺关而出。
B.高季兴治理有方,力图自强。初到荆南时,只有江陵- -城经历战火之后,城邑凋零,他招揽抚慰众人归附:他修治城壕,设置望楼,以增强实力。
C.高季兴相机而行,存于乱世。梁太祖驾崩,他见梁衰弱,计划依靠自己军队巩固梁:听说京师变乱,拦财物,杀使臣用三州向吴称臣被封为秦王。
D.高季兴积极作为,任用人才。他招马景,授计谋,引荐其拜见太祖,马景杀敌众多;任命倪可福等为将帅,梁震等为宾客,梁震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
(2)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幸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6:4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 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 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 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 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 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 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小题3】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齐也 与:亲附
B.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    过:指责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退
D.鲁以为将 卒: 终于
【小题2】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