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羞为伍
B.不赂秦    不容辞
C.始祸焉     不之客
D.李牧连之  之不恭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亦不免
B.斯用兵之效也
C.可谓智力孤危
D.刺客不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B.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C.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D.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不帮助五国,说明并没有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作者充满了惋惜之情。
B.燕赵之君,既有“远略”,又“能守其土”,对此,作者充满了赞赏之情。
C.赵国与秦作战,互有胜负,但杀了李牧实属自毁长城,最后灭亡也是不得已。
D.如果齐燕赵三国能爱惜自己的国土,不惧强秦,用兵抵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12: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许多人
B.小学而大    遗:丢弃
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D.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态度严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    环顾
B.由魏晋氏下    愈是得狂名
C.耻学于师 又挈挈
D.今其智反不能及 幸见取
【小题3】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
D.韩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柳文则主要使用例证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祸常发于所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矣   审:周密
D.岂于活人 工:善于
【小题2】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不能深虑”的一项是( )
①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 ②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③王莽卒移汉祚 ④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⑤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⑥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霞阁记

管同

①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②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 。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③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乙)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小题1】甲文第二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矣B.焉C.也D.耳
【小题2】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余霞阁”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管君为什么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有当”?
【小题4】紧扣“俯视”二字,赏析乙文第②段的景物描写。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写作意图上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闻道也先乎吾 (2)君子不齿
(3)圣人无师 (4)术业有专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惑不从师 / 耻学于师
B.师道不传也久矣 / 句读不知
C.而耻学师 / 不拘
D.皆出于此乎 / 可怪也欤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4】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