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羞为伍
B.不赂秦    不容辞
C.始祸焉     不之客
D.李牧连之  之不恭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亦不免
B.斯用兵之效也
C.可谓智力孤危
D.刺客不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B.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C.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D.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不帮助五国,说明并没有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作者充满了惋惜之情。
B.燕赵之君,既有“远略”,又“能守其土”,对此,作者充满了赞赏之情。
C.赵国与秦作战,互有胜负,但杀了李牧实属自毁长城,最后灭亡也是不得已。
D.如果齐燕赵三国能爱惜自己的国土,不惧强秦,用兵抵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12: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①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蜿。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②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①,皆去。 

③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迟明:天快亮的时候。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有何特色,试作说明。
【小题2】在第①段中,作者借“磔然有声”的鸟来打破山中的万籁俱寂,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散文中常常被使用。请结合你的生活、阅读举一个具体例子,说明这样写的巧妙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清晰,先记叙了此游所见之景物,又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最后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作结。
B.本文作者善于捕捉和描摹形象,所有的描写都惟妙惟肖、恰如其分,既摹写物形,又摹写声音。
C.本文第③段中“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这一句既表明了山寺的高,又写出了山间的空气洁净,因此看到的星斗都又亮又大。
D.这是一篇以刻画景物,渲染气氛,传达感受见长的游记,文章结尾“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意在强调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至今还让人感到森然可怖。
【小题4】后人认为,《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进行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国论
苏 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者项籍百战百胜之威, 乘:趁着
B.西向以高祖 逆:违背
C.而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 卒:最终
D.以自辅其所不 逮: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智攻智,以勇击勇 余船次俱进
B.夫唯智勇不足以定天下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昏暗而独智,智者胜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D.困吕布而狼狈于荆州 得复见将军
【小题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B.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D.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处不超过6处)。(3分)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难 及 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①,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③,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注释)①瘯:憔悴 ②密化:暗地变化③骄蹇:骄傲
【小题1】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第三段引用《离骚》中的句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文学经典实例,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
B.指出兰芷荃蕙这些香草也会野化失去芳香。
C.通过类比,阐明兰花也会失去固有的本性。
D.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
【小题4】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兰难养,兰宜茗,兰日枯,兰遂盛的线索,起承转合,构思巧妙。
B.作者用养兰的亲身经历,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
C.文中引入“客”的形象,化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表达对立观点。
D.作者对兰草改变本性而嗜秽感到无奈,作者见兰草得粪而茂盛,颇觉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