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袭,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2: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湖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姐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四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梅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倒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幅,曰:“得之矣。”

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入 _________(2)庭梅初放__________
(3)于是仲房之梅遂江右__________
【小题2】主人公龙仲房“丧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3】文中主人公龙仲房后来说:“得之矣。”他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诗句中,与本文所说明的艺术创作规律最为贴近的一项是
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C.意匠如神变化出,笔端有力任纵横。
D.一语天然万亩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同类题3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昔乐毅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更为祸始    倘:或许
B.枭其二子 枭:擒获
C.言有不逊之志  逊:恭顺
D.昔乐毅走赵    走:逃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汉朝儒生常故意隐居深山,抬高声价,以待举荐。
C.子桓兄弟:子桓,是曹操次子曹丕的字,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
D.同岁,两处“同岁”意思都是岁数相等,指和作者同一年出生的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2)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己,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小题4】作者在第四段(“后领兖州……意望己过矣。”)列举自己事迹,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酒扫而待之/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递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B.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王羲之曾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C.《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又一重要著作。
D.骑将军是古代将军的一种名号,类似的名号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小节。太尉甜鉴曾派人挑选女,王家子弟大都十分拘谨,唯独王羲之在东床上袒露肚皮吃东西,若无其事。
B.王羲之喜欢美景,爱结交名士。他厌恶官场开京城,初到新江就被优美的景色吸引,欲终老于此;会稽名士荟萃,他曾与好友在兰亭集会宴饮
C.王羲之生性爱鹅,心怀赤忱。他曾因喜爱的鹅被主人烹煮,而难过了好几天;也曾为了得到一群鹅而欣然抄写《道德经》,得到鹅后非常喜悦。
D.王羲之擅长书法,名声显赫。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力就很大,被人们普为古今第一人,在平常的言谈中,王羲之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等名家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于言,人来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

十七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黜,徙豫章,皇考领兵防守,帝舍业南行。后袭晋兴县五等男。为建康令,有能名。少府萧惠开雅有知人鉴,谓人曰:“昔魏武为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之耳。”

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举兵于寻阳,朝廷惶骇,帝与楮彦回等集中书省计议,莫有言者。帝曰昔上流谋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中书人孙千龄与休范有密契,独曰:“宜依旧遣军据梁山。”帝正色曰:“贼今已近,梁山岂可得至!新亭既是兵冲,所欲以死报国耳。”乃单车白服出新亭,筑新亭城垒未毕,帝解衣高卧,以安众心。

未时,张敬儿斩休范首,其别率杜黑蠡急攻东垒,帝挺身上马,与黑蠡拒战,自达明旦,矢石不息。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帝厉声呵止之。贼帅丁文豪设伏,王道隆、刘勉并战没。初,勉高尚其意,托造园宅,名为“东山”,颇忽时务。帝谓曰:“将军以顾命之重,此是艰难之日,而深尚从容,废省羽翼。一朝事至,悔可追乎!”勉不纳,竟败。

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皇帝即位。四年春二月乙未,上不豫。壬戌,皇帝崩于临光殿。群臣上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上少有大量,喜怒不形于色,深沈静默,常有四海之心。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弈棋第二品。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及即位后,身不御精细之物,主衣中有玉介导,以长侈奢之源,命打破之。凡异物皆令随例毁弃。每曰:“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欲以身率下,移风易俗。其弘厚如此。

(节选自《南史·齐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B.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C.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D.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萧建康,这是用萧道成任官地的地名称呼他。类似的如柳宗元被称为柳柳州,柳永被称为柳屯田。
C.晡,晡时,指下午的3时至5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则称为申时,为中国古代二时辰之一。
D.建元,汉武帝创设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之后也曾被其他朝代的皇帝如南齐萧道成使用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道成为官贤能,颇有名声。他担任建康令时,善于识人的萧惠开认为其才能能够超过魏武帝曹操。
B.萧道成临危不乱,处事沉稳。面对刘休范举兵进犯,他能冷静观察形势,准确判断,蠃得了战机。
C.萧道成身先士卒,英勇战斗。他挺身上马前往东面城垒,率兵大战杜黑蠡,厮杀激烈,直到天明。
D.萧道成满腹才华,勤俭节约。他善长写文章、书法,为杜绝奢靡,甚至下令打破公主衣中的玉介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单车白服至新亭,筑新亭城垒未毕,帝解衣高卧,以安众心。
(2)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帝厉声呵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