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小题:(6分,每小题2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网)B.鸡狗彘(猪)
C.孝(尊敬父母) D.序(学校)
【小题2】下面的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春心莫共花争
B.弃甲曳而走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23 03:5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原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于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逊,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穆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注:①趣:通“促”。催促,督促。  ②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B.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C.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D.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  固:坚决
B.而来此 穷: 贫穷
C.重耳不敢当 谢:辞谢
D.子乃小礼  拘:拘泥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跑到蒲城据守,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无奈之下,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的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小题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若不秦,将焉取之
(2)夫晋,何之有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4)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5)诸郎中执兵,皆殿下
(6)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
(7)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8)哙遂入,帷西向立
(9)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
(10)沛公不杯杓,不能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王安石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属:写B.吾宗敝敝:衰败
C.尝谓友朋过差差:过错D.通国以为不孝通:通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曾巩是“贤者”的一组是(   )
①始熟而慕焉友之 ②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③亲友惴畏焉   ④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⑤其心勇于适道⑥巩闻之,辄矍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安石看来,曾巩是个“贤者”;在曾巩的父亲看来,曾巩是一个“纤完”的人。
B.在段缝看来,曾巩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是不值得人敬重的。
C.作者认为对某一个人的看法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和他接触然后得出结论。
D.作者用孔孟的例子证明人应自守节操,不被别人的观点左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3分)
译文:     
(2)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4分)
译文:     
(3)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 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倌小僮百人以 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曰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傲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賜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等自纪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交 苟:草率,随便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盘盘焉,囷囷,蜂房水涡
B.或书丑得鞭 勉行操为基
C.处逸乐欲不放     涂有饿莩不知发
D.俗材因微过 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髙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髙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掄。
(2)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⑤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⑥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启:启发晋的贪心。晋、虞、虢都是姬姓诸候国,属同一祖先。玩:忽视。②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依此而推。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④逼:威胁。⑤冯:同“凭”。⑥腊:岁终的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道于虞以代虢假:借
B.虢亡,虞必之从:听从
C.一之谓甚,其可乎再:第二次
D.弗听,晋使许:同意,允许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师还,馆虞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B皇天无亲,惟德寡人之过也.    B. 一之谓甚,可再乎?吾还也
C. 大伯不从,是不嗣。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说明其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国第一次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同意了,并且会合晋国军队一道去讨伐虢国。
C.晋国第二次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力谏虞公,虞公也有所犹豫,但是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D.虞公第二次同意借道之后,宫之奇率领家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断言虞国将会灭亡。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4分)
译文:
(2)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4分)
译文:
(3)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5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足下 侍:侍奉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今行而无   信:诚信
D.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六个动词,交代秦军大军压境的形势,渲染紧张危急的氛围。
B.荆轲先激发樊於期对秦的仇恨,然后说明能报仇解患,最后才告之以谋。
C.选文表现了荆轲的智勇双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樊於期过于轻信他人。
D.太子婉转说明燕国的危险,意在催促荆轲行动,说明他内心的恐惧焦急。